- 相关推荐
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播音技巧探析论文
摘要:广播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消息,还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县广播电视台产生了一定冲击,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提升播音主持的专业素质,为广播电视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播音技巧
1研究背景
县广播电视台的播音节目深入人们的生活,通过这一渠道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但由于新媒体的冲击,人们对广播逐渐失去兴趣。为让县广播电视台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播音人员的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力,充分展现县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让人们对广播电视有全新的认识。
2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应掌握的播音技巧
2.1控制好播音节奏
由于听众只能用耳朵收听广播内容,因此,播音主持人员的播音节奏非常重要,掌握好播音节奏能够更好地将情感抒发出来。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在播音过程中控制好节奏,体现出专业性,为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收听氛围,让听众可以听得更认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每个播音主持需要掌握的基本播音技巧,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广播的收听效果。
2.2播音情感符合大众情感,深入大众生活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人员的情感也在带动听众的情感,通过播音能够说出听众的心声,这样的播音主持效果更佳。因此,播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听众的日常生活,调查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深入了解听众想法,这样才能激发听众收听欲望,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播音人员的播音情感还要最大程度符合听众情感,与听众之间进行情感互动,才能受到听众喜爱,在播音过程中,播音人员需要充分传递自己的情感,将收集到的素材通过自己的情感展现给听众,同时,要把握好情感投入程度,保证播报内容的真实性,这样才能让听众得到更好的收听体验。
2.3发挥自身优势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人员具有独特的声色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播音效果,播音人员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大部分听众的兴趣,针对不同话题采用不同嗓音,让听众感到更加舒适,得到放松。每个播音人员都应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播音方式,提升听众收听兴趣,将自己的情感充分投入到播音工作中。
2.4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涵养
每个播音人员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播音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播音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与知识积累程度受到考验,对于播音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为避免播音人员在播音过程中出现失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形成独特的播音风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听众,逐渐提升播音效果,掌握更多播音主持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真实,才能引起更多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播音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播音主持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县广播电视台播音工作做出贡献。
2.5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
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工作经验,避免语言表达口语化,语言要具有流畅性,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才能面对多种突发状况更加从容。播音人员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样可以在传递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引出一定观点来论证自己的想法,使新闻播音让听众更加信任与认可。
2.6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人员需要感悟生活
新闻播音要更加贴近生活,首先,播音人员必须感悟生活,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其次,播音人员必须丰富自身的情感与阅历,在播音过程中与听众心意相通,真正体会到听众的根本需求。最后,播音人员需要为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收听氛围,适当展现出自己的情感,让听众可以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广播的收听效果。此外,县广播新闻播音人员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把握住新闻播音感情基调的重点。新闻播音人员通过不断感悟生活,能够充分理解听众的感受,从而在播音过程中有效吸引更多听众。
3结语
作为播音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播音技巧,保证所选素材具有特色、及时、简洁,充分与听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将自己的情感适当融入到播音素材中,才能打动听众,激发听众收听欲望,逐渐提升播音效果。
参考文献:
[1]阮君丽.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技巧探研[J].科技传播,2018(8):57-58.
[2]吴芳.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8(5):139.
[3]李琦.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的技巧和特点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7(4):130.
【县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播音技巧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播音主持面试技巧08-08
播音主持论文03-06
关于播音技巧进行分析论文05-0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论文提纲08-19
播音主持语言特色探究论文05-05
播音主持自我介绍技巧说明11-01
播音与主持教案04-25
播音主持自我03-10
播音主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9-0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论文提纲(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