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工学结合的理性回归论文
论文摘要:从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出发,分析了目前开展“工学结合”在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向及原因,提出了通过政府的努力推动和规范管理、企业的积极担当和方向引领、学校的恰当把握和全面负责、学生的主体觉醒和全力以赴促进工学结合回归人才培养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
工学结合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它通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扣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取得实效的基本动力和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是要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会做人,既要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又要形成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二是要学会做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掌握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方法;三是要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素养。
现行“工学结合”实践中的偏向及原因
自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下发以来,中职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大量的相关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宏观指导、机制不健全,对开展“工学结合”,政府、企业、学校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向。
(一)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职业教育自然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达成任期内的经济建设目标,有时全然不顾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育教学规律,甚至以红头文件要求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到指定的企业进行实习,以保证这些企业有充足的员工。显然,要不要上课、何时上课、上什么课、怎么上课,何时实习、实习什么内容、适合到哪里实习、实习多长时间等等,已经全然由不得学校自作主张。
(二)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弥补用工不足
对一些企业来说,生产旺季招之即来、生产淡季挥之即去的实习生是最便捷、最灵活、最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实习生的全日制学生身份,与用人单位建立不了劳动关系,同样的工作强度、同样的工作时间,企业不仅只需支付远低于正式员工的工资,还无需支付两三倍的加班工资,更无需给他们与其他劳动者同等意义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经济补偿。于是,企业大量使用实习生,既解决招工难问题,又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在这样的企业,工学结合变成了只“工”不“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给学生、谁来教给学生等,已完全被完成生产任务所替代。
(三)学校为弥补资源不足、提高经济效益
对一些职校而言,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工学结合”,既是响应政府号召,也是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需要,还可以弥补办学资源的不足、降低办学成本。学校直接送学生进入工厂实习,多数会派班主任或教师驻厂,但他们的作用并非专业实习指导,而是充当厂方的“监工”——让学生完成生产任务,不要擅自离厂。这样的学校已经成为给工厂提供年轻、廉价劳动力的中介公司,教育教学的职责已完全为经济利益所代替。至于工学结合该结合些什么、怎样结合、计划怎样安排、与什么样的企业合作等都无需考虑,只要把学生送到企业就行。
(四)学生既被“工学结合”,又被“顺利毕业”
在一些中职学校,学生被各种响亮而诱人的专业招进学校,几乎没有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被安排在生产岗位上进行实习,没有任何选择,既做不到专业对口,也谈不上促进学业。虽然其中大多数学生几乎没在学校里学习,在企业里从事的几乎也是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而在实习结束后一样能拿到毕业证。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工学结合回归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政府的努力推动和规范管理
没有国家层面为工学结合的制度、机制立法,工学结合就没有任何保障;没有政府财力的支持、科学的引导和规范的管理,工学结合就难以持续并取得实效。
第一,出台相应的立法,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法律义务及职责,如规定企业承担起工学结合的主要角色,每年用于支持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的资金比例等,同时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政策等。这样可以从经济利益方面激励企业支持工学结合,融入工学结合,成为工学结合中的一大“主角”。
第二,扩大工学结合的社会基础,如倡导社会、企业、民间团体创立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基金会及专业技术协会,并确认它们的法律地位,让它们出钱出力参与工学结合教育;建立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士走进职业学校承担自己拿手的专业技术课程或培训项目,在工学结合中担当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的检查指导,规范其办学行为,督促其切实履行办学职责;加强对相关企业开展工学结合资质的认定和审核,设立准入制度,奖优罚劣,促进企业承担社会义务,切实履行工学结合职责。
(二)企业的积极担当和方向引领
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有义务引导学校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校朝着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办学;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自觉担负起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增加工学结合岗位,配足兼职教师,以此服务和回报社会。
(三)学校的恰当把握和全面负责
没有学校以学生为本,全面担当教育教学责任,工学结合就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没有学校精心的设计、组织、管理,工学结合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要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设计出符合专业特点,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按生产经营规律办事的工学结合方案;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寻找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上工学全面结合工学结合的内容十分丰富,实施工学结合就要全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一是要加快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二是要加快建设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与现代生产经营技术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要加快既善于学校教育教学、又善于企业现场教育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时间上工学灵活结合工学结合应是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既可以开展贯穿一、二、三年级的长期或在部分年级、部分学期的中短期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既可以集中学习一段时间,也可以反复多次交替学习。
教学岗位上工学针对结合工学结合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让实习和实践的工作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范围。为此,可以根据区域条件与环境,选择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等环境下轮流完成。
(四)学生的主体觉醒和全力以赴
没有学生对工学结合主体意识的觉醒,工学结合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学生对工学结合目的意义的正确认知、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全力以赴,工学结合就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了解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所需要的思想、知识、技能准备等。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为学生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企业适应社会,提高自觉性、自控力,确立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使之尽快与企业要求相适应,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指导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中认真撰写周记、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好手段。
总之,无论工学结合走到多远,都不应忘记我们为何出发。在工学结合中,参与者都是赢家;同时也只有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生都是赢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推进。令人欣喜的是,国家非常鼓励和支持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的理性回归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玉石市场从疯狂回归理性论文04-30
RFID市场回归理性05-01
浅论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回归工学论文04-30
专家呼吁让考研回归理性05-06
专家呼吁:考研回归理性05-06
邓锋回归市场的理性05-03
工学结合的深化与系统化论文04-30
名校恐惧:理性人才消费的回归04-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05-02
取消考研年龄限制回归价值理性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