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论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摘要]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课程标准厘定不清、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课程结构因循陈规、课程教材一仍旧律等问题,文章提出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准确定位和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结构,整合创新教材编写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课程 衔接 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一)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的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的衔接。从两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
(二)课程衔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教育与课程衔接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正在向第三、二、一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求人才产出必须相应的顺应和支持。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层次。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1%,2002年就达到了15%,2009年已达24.2%,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二是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三)课程衔接是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课程是学生花钱上学购买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学生来说,选准专业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触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还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第三,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涉世就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三年的课程学完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却没有建构起来,那就是课程的最大失败,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失败。第四,中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急需通过衔接整合加以化解。正如《意见》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就从反面强调了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厘定不清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标标准是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期望对人才标准的统整;内容标准是输入性的,主要明确“学什么”的问题,即应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结果标准是输出性的,主要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目标随意性大。中职与高职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据要求随意编写,凑上几条,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标,当然也就难以据此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目标的无效和虚化现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沟通整合机制。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很困难。
(二)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缺乏沟通整合与避复机制的中高职课程必然导致内容的重复。一是科目重复,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如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学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复继续,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结构因循陈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单一课程的内部结构两种。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及其构成等。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只能培养出“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实施教学,先概念、后原理、再应用的老套路,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四)课程教材一仍旧律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脚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教材编写,在体例上一仍旧律,在内容上繁、难、偏、旧,在衔接上毫无作为。第一,在编写体例上,仍然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讲究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跟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样,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二,内容上更是问题多多。课程门类繁多,教材内容超载,与学生的学力和课时形成尖锐的冲突;理论艰深,学而无用,构成“知识的难度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合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错位严重;教材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多是旧内容的拼盘和杂烩,没有创新。第三,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撕掳不开,重复率高。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
(一)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联盟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三是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二)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第三,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处置力度。治理课程内容重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美国学者施耐德的观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即机械地、原封不动地宣讲教材;适应取向指教师根据教材难度、深度等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进行适应于教学的变通转换处理;创生取向则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显然,我们反对教师忠实取向的照本宣科,提倡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和改造使用,这样可以规避许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三)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
这里的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在组织结构,即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姜大源先生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这种课程结构的代表。这种课程结构的本质强调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它符合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看,它以工作过程(或任务)作为组织课程的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如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n,各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一般来说,情境一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它起着引进门的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新鲜体验和学习兴趣。情境二是典型的、中等难度的,但一定是能培养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情境三则是综合性加强、复杂性更高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这种以工作过程情境设计组织课程教学的结构,在衔接上也很便捷易行。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情境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情境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整合创新教材编写
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国家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试论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的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论文04-27
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05-02
专业建设下对高职文秘实践课程的思考论文05-02
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论文05-03
试论翻译中的美学思考04-26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模式论文05-02
体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尝试论文05-02
论高职美术色彩课程中的教学反思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