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狭隘快乐自己的论文
[摘要]小辉是一个在再婚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当面对家庭的一些变化时,表现出了一些狭隘,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产生的结果让家长、老师苦恼。我们利用沟通指导的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采纳叙事心理治疗,倾听他的心声;采纳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矫正,合理情绪疗法及厌恶疗法等改变小辉的思维、认知和情绪;采用暗示等方法树立他的自信,指导他的行为,达到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偏执需要沟通倾听症结剖析暗示
一、问题的概述与背景
案主小辉是我2001年接入到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子,那时因为他的年龄较同学小一些,所以他的爸爸和妈妈经常会到学校里接他,顺便也了解一下他的学习状况,母亲30来岁,父亲则有40出头,对孩子的爱也似乎比其他的父母更加显露无遗。那时的他是十分乖巧、沉默的。年龄虽小但是思维却比一般孩子快,眼神中透露出的总是沉稳与认真。二年级下半学期由另外的教师接手,升入五年级时我再次见到他,担任他的语文教师,但这时的他与我印象中的他却有了巨大的反差。
我从他的作业中感觉到他的不用心,字迹潦草,出错率高,空题多。于是在一次留作业时对他的班主任说了他的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班主任立刻列数出他的种种不是:作业经常不完成,叫家长不来,任何活动不参加,说一句回给你十句,好像责任都是别人的,什么都有理……
隐约中对他的现状感到惋惜,于是在几次简单的接触中,我试图让他回到以前状态,但是显然都没有切入到他的痛处,没有我所期望中的改变,他依然我行我素,作业一团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显然我低估了孩子的问题。
这样的表象背后一定有什么隐情,果然在之后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庭是再婚家庭,父亲的前妻和儿子近年出现在了他的生活圈,父亲的言行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从而影响到他的为人与处事,因为与一位教师的冲突使得他对学业和教师产生了消极的认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他。
二、分析与诊断
(一)案主的基本需要:
家庭的关注,父母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期盼,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是小辉的问题就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到的却是日益减少的父爱和母亲给予的心理压力,他的父亲曾一度迷上了跳舞,也因此和前妻产生了瓜葛,年幼的他一次次跟随母亲到舞场堵截父亲,亲眼目睹父亲的举动,他缺少了曾经父母的关心,却掉进了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
他人公平对待的需要对于小辉来说比较敏感,他说父亲在大儿子生日前几天就在小黑板上提醒自己,然后陪他去公园玩,聊天,买礼物;当他提出要求时,父亲敷衍的带他玩了一会儿便说:“没什么好玩的,回去吧。”大儿子出门时父亲故意独自送下楼,背着他给大儿子几百元钱,前妻感冒了父亲就催着去医院,小辉的母亲生病了,父亲却说:“有什么病?你是在家呆着闲得。”……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激动又清晰的列数着往事,在他的内心已经复述了无数次,使得对父亲的谴责愈加强烈,这种情绪必然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学习。
与人交流的需要,小辉不能把这些讲给身边的人,又无力解决父母的问题,面对抱怨不停的母亲,夜不归宿的父亲,无言。在学校有一两个好朋友,回到家却是那么沉闷,他的.网名叫快乐使者,与他完全不符。
(二)心理矛盾:
小辉的问题在于他家庭环境的变化,开始时充裕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关爱使他认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后来父亲对家庭背叛,使他认为自己失去应有的东西,只学会了谴责,他在前后生活的比较中,思想开始走向偏执。
小辉在谴责父亲的同时,却又期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他敏感的观察父亲在两个家庭中的不同行为,不断进行比较,使得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怎么就对那边如何如何,“怎么就”“怎么不”的句式在他的语言中是常见的,他将对父爱的期盼也转化成了一种对父亲谴责的方式来表达。在不断的“挑刺儿”中,惯性的选择了首先归罪于人的方式。
心中的不快最终无法发泄,事情反复在心理琢磨,不断用语言重复不合理的观点,导致困扰无法排解,思想更加偏执,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赞誉减少,批评增多,想改变却没有动力,于是浑浑噩噩。
(三)诊断:
由家庭变故引发的心理问题,家长双方不科学、不理智的面对孩子的方式,让他承受着不是他这个年龄应承受的痛苦,没有人给予他帮助和调整,使他产生在认知上的偏差。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让他产生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将他人的差错归结成他人一无是处,一味的责备他人,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这样不合理的情绪使得他对人或事判断的偏激,造成不良的行为结果。
三、辅导的整体策略和过程:
(一)辅导的整体策略:
对于小辉来说,转变他父母双方处事及教育方法,改变小辉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与认知,以及给予他适当的行为引导是帮助他走出问题,重新感知他人,快乐自己的方式。
可以采纳沟通指导的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采纳叙事心理治疗,倾听他的心声;采纳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矫正,合理情绪疗法及厌恶疗法等改变小辉的思维、认知和情绪;采用暗示等方法树立他的自信,指导他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1、与父母的沟通。
首先与小辉的父亲接触,向他讲了小辉最近的表现,询问他对孩子表现的看法,他开始也是对孩子有很多抱怨,当话题深入到他的家庭问题时,他沉闷了。之后他诉说了作为一个婚姻上有变故的父亲的种种无奈:随着时间流逝,更多的是对前妻和大儿子的亏欠,想去弥补他们就难免又会对小辉和他的母亲带来困扰;小辉的母亲没有工作,自己有压力也会把怒气转嫁到她的身上,家庭矛盾随之而来,而小辉的母亲总是把她的种种猜疑说给小辉,让小辉跟他对着干,反反复复,身心疲惫,很多时候用了不恰当的方式面对问题,自己确实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
问题又说到了改变,“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前途一定程度上操纵在你的手上。”这是我送给他的一句话,孩子在他们身上受到的不良影响:谴责他人,凡事找理由,回避困难等,到孩子将来跟随他们走怎样的路,总体上说他的父亲还是个比较通情理的人,很快我们达成了共识:坚持与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实话实说,排除心结,取得孩子的理解,给孩子一个平稳的生活学习空间……
后来与她的母亲见面,同为母亲的我们,交流起来就更加顺畅,我很直接的说了她在与孩子交流中的问题,以及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这位母亲泪流满面坦言在对待家庭和孩子上做得太自私,今后会做好与爱人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尽量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
2、平等的叙事,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首先存在于他的家庭中,父母与小辉之间能敞开心怀说明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知道孩子的症结在哪里,父母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制定出接下来的行动。
在学校,我也经常找小辉聊天,询问最近的学习情况等,首先做的是倾听,不打断孩子的话,让他顺其自然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尽可能多的了解到发生在他身上的对他有刺激的事情,及他的分析与想法,这时的他就会很放松,说话比平时随意了许多,情绪也平和很多,偶尔他还会问我的想法,我会直接告诉他,对于一件事,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当然也不否定他的做法。我曾告诉他:“不论是什么样的做法,只要站在一定的角度都可以说是对的,只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的问题。”在与他各种方式的交流中,我一步步走近了全面而又立体的小辉。
3、精准的症结,改变孩子的判断。
认知行为矫正专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情,不如说是人们对事件的判断。”
从他叙述的种种事件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判断事情和处事的观点,他从老师对他的批评中感受的是老师的偏向问题,从父母的事情中感受的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对于学校活动和学习,想到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消极应对。这就是他狭隘、偏执的根源。
对于偏向问题,我告诉他任何人包括教师都是有情感的,这样就会有不同的喜好,但是每个教师都会力争使自己成为公平公正的教师,虽说达不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但每个教师不会想去伤害她的学生,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好样的。老师即便是批评你,也至少说明老师还在关心你,对你有更高的希望。这是应该理解的人之常情。再有,人总不是靠别人的喜好来过日子的,难道说老师不喜欢就不去学习吗,如果那样是谁对谁的惩罚呢?
对于父母的问题,则是成人间的问题,不是孩子能解决的,但同样没有害自己孩子的父母“虎毒不食子”嘛!父母有父母的难处,你自己有自己的路,作为子女更应该减少父母间的矛盾和摩擦,客观的评价人和事。如果你能站在你爸爸的角度有些事情会好理解的多的。把心敞开,才能拥抱一切,记住:“斤斤计较的人更不容易得到快乐。”
学校活动亦是如此,凡事都有利有弊,我向他举了学校要求老师跟学生一起上操的例子,消极的想法:“折腾什么啊,已经够累的了。”积极的想法:“也好,正好强迫自己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总不是坏事。”所以,学校的活动对于你们也是一样,为什么不看好的一方面呢,如果积极的对待每件事,不仅让自己能成长的快乐也让别人跟你的交往变得快乐。
4、深刻的剖析,暴露孩子的弱点。
其实,小辉在很多事情上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遇到矛盾回避自己的责任,遇到难题找不会的借口,在家庭中一味的谴责父亲,同情母亲,实际上是不肯承认的自私。
一次在他叙说父亲对大儿子如何时,我说:“你觉得你自私吗?”他很惊讶,我说:“咱们班有电脑的有几个?上网的有几个?能像你一样穿名牌的有几个?”“你有没有想过父亲是否亏欠他们呢?如果是爸爸,一定要把付出平均分才行吗?再有你肯定是你分到的少吗?”之后他还是沉默,但是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激愤而是一种思考。
一次作业中,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他没有做,我问他:“你认为以你的能力应该放弃吗?不会为什么昨天不说、不问,有多少办法可以让你完成任务,为什么你选择唯一的一条不完成的路?”“你对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看法?”他其实是个各方面涉猎比较广泛,也是比较有思想的孩子,这次他脸红了,发表看法是虽说流畅,但语气发虚了。
5、善意的暗示,护佑孩子的成功。
在家长和学校的不断努力下,孩子的处事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习上也有了一些的进步,但是却不那么自信。于是,我让他把“不找理由,只想办法”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文具盒中,时时提醒自己。
一次在考试结束后,他尝试询问自己的成绩,我告诉了他:87分,他又尝试问:低还是高?我说:“还行,不过我觉得应该能更好。”对于这句话他有很强烈的反应,我感觉他的欣喜。此后我经常的用一些类似的方式告诉我对他的期望,渐渐的努力与自信回到了他的身上。
四、结果与思考:
在日常要求自己多关爱他,多叫他回答问题,更多更广方面的探讨,更亲切的称呼等,加入这些环节的渗入,使得他的心胸开阔了许多,笑容自然了,性格温和了,成绩也上升了,我真心为这个告别了狭隘、偏执,能体谅他人的孩子感到高兴。
同时我感受到: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当他们身上出现不良的习惯表现时,作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眼中看到的就不能只是他们的行为表现,更要去寻根溯源,用我们独有的关爱与深邃的洞察力走进表象背后,从黑洞中拉着孩子走出阴影与困惑,搭着孩子的肩护佑他们一路的行程,望着他们走向健康与成功。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郑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郑雪,王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走出狭隘快乐自己的论文】相关文章:
走出童年那片狭隘的天空散文06-11
狭隘05-23
走出困惑 享受快乐05-02
走出IT应用的黑洞论文12-16
告别狭隘之心作文02-27
告别狭隘之心作文07-06
告别狭隘之心作文05-26
走出迷惘,快乐生活 -资料01-01
走出分销物流的困惑的论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