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快乐体育教学变厌学为乐学论文

时间:2021-04-27 19:14:2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构建快乐体育教学变厌学为乐学论文

  【内容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学科论述、对体育教学法中的“快乐体育”教学提出一种新型的构想,并从理论上探讨和通过实践中得到验正。体现了“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快乐体育教学变厌学为乐学论文

  【关键词】:构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变“厌学”为“乐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快乐体育”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成为主动参与。在学校中,体育课堂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重要渠道。那么,怎样在体育课堂中实施“快乐体育”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快乐。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们的情绪往往被教师的情绪所影响,当教师满面春风、情绪高昂,学生则精神振奋,反之,当教师情绪低落、神情严肃,学生则容易沮丧和紧张。因此,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营造师生间“心灵的接触”,投入自己的真情,用激情的快乐点燃学生快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淡化教的痕迹,而是作为一个大孩子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一起玩中学。

  二、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通俗易懂。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声”、“童乐”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例如: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超人迪加队”、“黑猫警长队”“唐老鸭队”、“米老鼠队”等,并给每位同学都变成号,这样一来,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哪一队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更好地记住自己在队伍的位置,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选择适合个性差异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动物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例如,用“猴妈妈”教“小猴”学习跳跃本领为主线,用小栏架、小长凳等代替跳高架,提高学生跨跃能力,这些内容不仅学生练习兴趣高,课堂效果也不错。

  四、快乐体育教学的内涵

  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

  快乐体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教育论认为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划分。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五、创设乐园,用身心感受快乐。

  将体育活动场地划分为几个小乐园——器械区、游戏区、探险区,并发动学生改造和利用身边的体育器材为小乐园添砖加瓦。在圣诞节期间的体育课,例如,小排球《触高悬的球》,我将一棵高高的圣诞树放到了小乐园里,并在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球当小礼物,当孩子们跳着摘到自己喜欢的小礼物的时候,心情特别高兴。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那种充满快乐、感受快乐的表情从学生心底表现出来。一个学生说:“体育课这么轻松有趣,我天天想上”。

  六、实施快乐体育的基本途径:

  1、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愤怒、悲伤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差异。例如:在低年级,首先教会学生正确的跑、跳、投的自然动作,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神经系统机能特点,可塑性强,容易学会各种动作,则过渡到正确的掌握田径中跑、跳、投的简单动作。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类项目中,可以调整教材出现的顺序,例如,球类可先教足球、后教篮球、再教排球、最后教乒乓球。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事实证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厌学”为“乐学”。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现代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构建快乐体育教学变厌学为乐学论文】相关文章:

乐学与厌学的探析及教育策略的论文06-29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乐学论文07-14

构建乐学课堂结构01-20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论文05-03

浅谈“乐学”课堂结构的构建01-20

对体育厌学者的心理探究论文06-29

运用乐学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02-18

小学快乐体育课构建研究论文07-01

[体育论文]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