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建幼儿园良好交往环境的构思论文
摘要:幼儿时期的交往对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极为重要。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环境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互补性建筑环境的创设、平行班互动环境的创设、混龄班开放性环境的创设、班级活动空间交往环境的创设、公共交往环境和活动场地的创设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创建幼儿园良好交往环境的构思,为幼儿创设具有开放性、协调性和互补性的交往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交往环境、环境创设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人们通过交往,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现今的实际情况是,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合群、自私等表现,交往能力明显薄弱。当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便开始过上集体生活,也就具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条件。但是,由于幼儿不具备成人对环境所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环境是幼儿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幼儿园建筑模式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将幼儿按年龄分班活动,各归各的单元,各据各的场地;各班教师各司其教,各守其班。这种建筑布局形式多是分隔和封闭的,加上过分强调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原因,幼儿在园三年期间基本上固守在同一个班级,几乎没有班际和园际之间交往的可能。近些年,幼儿园以班为基础小而全地为幼儿配备玩具、设置活动区等,虽然增加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由于活动空间的局限,幼儿社会性交往仍然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以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互补性建筑环境的创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幼儿园的布局,在考虑环境、服务范围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托幼合设、幼儿园与小学、与其它公共文化教育设施联建,使幼儿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托儿所(或早教机构)和小学是与幼儿园相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托幼合设既有利于托班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从托班到幼儿班的过渡,又能使幼儿园的孩子经常有机会关心、帮助托班的弟弟、妹妹,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幼小联建还便于沟通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师生之间的日常联系和交往,激发幼儿效法小学生以及向往上小学的愿望,减小幼小衔接的坡度。幼儿园与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教育设施联建,可以使幼儿经常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幼儿熟悉、理解并遵守一些公共场所的社会规则。
二、平行班互动环境的创设
考虑到平行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共性,以及各班在材料投放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常常雷同的现象。我们应为平行班幼儿创设互动的活动环境。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则留在班里观察指导所有来本班玩的幼儿。从小班下学期可以开始不定时地将平行班的幼儿安排在一起活动,中大班则可以定期进行。教师可以根据相同主题,在各自活动室安排不同内容的活动材料,或者是每个班安排不同特色的活动区,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渗透,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多侧面的学习平台。这种形式增加了平行班的教师、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提高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从建筑功能的角度考虑,对幼儿活动室的设计,应采用多组式活动单元的格局,即两个平行班的幼儿可以生活在一个大活动单元里,每个幼儿班有其自己的专用活动室,但共用一个游戏室(兼午睡室)和卫生间。这种格局构成班际之间交往的自然环境,扩大幼儿交往活动的空间。合用卫生间,要求各班教师和幼儿有更大程度的配合,有助于教育幼儿遵守公共卫生要求,培养幼儿友爱、互助、谦让等亲社会行为。这种设计还可以节省使用面积,合乎我国国情,有利于解决我国各地幼儿园特别是城市幼儿园人多室小的矛盾。另外,幼儿午睡时间充其量不过2~3小时,采用单层床布置需要很大面积的卧室,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十分可惜,如果能利用游戏室兼作午睡间、低矮组合柜兼作玩具柜、游戏台或床铺则颇为经济。
三、混龄班开放性环境的创设
混龄班开放性环境的创设,可以在建筑布局上,结合垂直和水平交通,使各班在空间和视觉上得以“交流”,主要建筑物尽量围合,走廊的栏杆应该是透空的,使不同方位的孩子站在走廊上就能相互联系,以此提供幼儿空间“接近”的可能性,强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相互学习。在活动室设计上,不同年龄班可以合用一个卫生间、睡眠室、游戏室等,但是,要有高低不同层次的桌、椅、洗手台盆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在活动安排上,教师应打破班级界限,设置混龄活动区域,定期组织不同年龄班幼儿之间相互参观,逐步引导幼儿参与混龄游戏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等。这种大带小、小学大开放性活动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一起活动,他们之间既有同龄之间的互惠关系,又有不同年龄之间的互补关系,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富有变化的环境基础,可以使幼儿多层面地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进而形成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进一步拓宽了幼儿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使幼儿在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中,更好地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四、班级活动空间交往环境的创设
班级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发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园较为流行的分隔方法是活动区,例如,认知、积木、图书、表演、娃娃家,等等。这种分隔活动空间的方法自有其优越之处。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规定区与区之间不能相互随意往来,而且每个区严格限定人数。这样,致使活动区成了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进行交往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既要考虑空间密度和组内人数的规律,又要使每个组的人数应当能足以引起幼儿丰富的交往行为,人数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积极社会性行为的产生。活动空间的大小应当能符合幼儿的多种活动需要,既有适用于全班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要有能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的中空间。如果有条件,还需要有能让个别儿童单独活动的小而安静的私密空间。它在满足幼儿独处和情感的需要上是相当重要的。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有的幼儿园将放玩具的柜子、架子和桌子改成活动式的,搬动自由,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
五、公共交往环境和活动场地的创设
首先,要重视全园公用、混合场地的使用,以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创设一些全园性的图书、美术、音乐、游戏、电脑等公共活动室,采用统一安排活动时间与幼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育,允许不同年龄班幼儿共同活动,每个公共活动室都由一二名教师进行指导、监护。这样既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又为不同年龄班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协同游戏提供了共享空间的机会。这种活动比各班小而全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无疑要丰富、有趣得多。
其次,应发挥建筑形体的最大效能,向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环境和活动场地。一是连接建筑物之间的走廊,在走廊两旁设置低矮长凳,并将长凳建成幼儿喜爱的沙箱,一物多用,打开可以做玩沙游戏,合上盖子可以当游戏台用或当凳子坐。为幼儿雨天活动和交往增添空间。二是设置高栏杆、有防护网和绿化带的屋顶平台,既可以用作幼儿的活动场所,又能使室内减少辐射热。
总之,幼儿园交往环境的设计,并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只要建筑师与幼教工作者协同合作,充分认识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幼儿的交往需要出发,遵循“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从整体环境的利用上为幼儿创设具有开放性、协调性和互补性的交往环境,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创建幼儿园良好交往环境的构思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创设良好教育环境[论文]05-01
学术论文写作的谋篇构思04-30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09-20
“留白”的艺术与精巧的构思 - 毕业论文04-30
构思04-30
[热门]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07-28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04-30
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04-28
如何营造孩子良好的饮食环境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