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学科研究论文

时间:2023-04-27 12:15: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学科研究论文

  孔坊中学 张永宏读诗不易,教人读诗更不易,这是我这个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且自诩能偶尔填词作诗愉悦身心的老教师的真实感受。因为诗歌作为文字殿堂的一块瑰宝,它虽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没有散文那样不受时空限制,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特点,但它丰富、复杂的情感或溢于言表或蕴涵字里行间,它奇妙独特的想象,联想难以捕捉和把握,它凝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独特的韵律更彰显其别有的魅力。成人或有生活的体验,或有一定的领悟和鉴赏能力,读一首诗或许能在蒙胧中渐领其意,渐悟其情,但对于语感尚浅的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诗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逐渐由过去重古诗赏析转向对新诗理解的重心转移,探讨现代诗歌教学也是当务之急。

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学科研究论文

  在此,个人就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浅谈点滴:

  一、把握课标,解开“难”题:

  初中语文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重视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和阅读欣赏,教师热衷于古诗歌的整齐韵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新教材对现代诗歌作了相应的安排,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三难”。

  一是根据新课标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诗与扩诗;②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③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④进行诵读涵咏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⑤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⑥进行诗歌的鉴赏训练,培养积极的诗歌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⑦在诵读、理解、品析和赏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诗歌教学要真正达到这些标准,可谓一难。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的把握课标要求,读懂课标比读懂诗歌更难。

  其二,“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要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持质”。这是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的话,这可能是现行初中教材大量引入诗歌的原因之一,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新诗(包括自由诗,散文诗)的发展,加以外国文学中的诗歌精品,为我们积蓄了大量的诗作——文学营养,特别是近些年来,又蓬勃兴起的朦胧诗,其意境其内涵其形式表现更与古诗词的严整划一明了易懂所不同。如《在山的那边》、《乡愁》、又如《雨说》、《星星变奏曲》等,意境朦胧,给学生的理解感悟增加了难度,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增加了难度。

  第三,一些教师特别是部分中老年教师面对现代诗歌的教学表示困惑,从他们的相互探讨中,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然保守和陈旧,靠单纯近乎说教的讲解,将自己的感知勉强地灌输学生,使学生在枯燥的“听讲”中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无所获,一节课下来可谓是“诗朦胧,人朦胧”。

  二、反复诵读,引导感知

  1、诗歌教学的关键在教会学生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分析诗歌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的语言描写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在反复的诵读中,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精细的有目的的诵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研讨性的比较诵读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真正达到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读中赏析,读中激趣,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目的。

  2、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秦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基本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明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益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三、品读语言,感受意境

  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切忌生搬硬套的翻释诗句,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是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其中最主要的意象就是“星星”,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情境和意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借此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的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已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当然,通过分析比较来领悟诗意,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写作兴趣,达到知识迁移训练等都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些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学更深入的探索。总的一句,只要我们精心指导好学生品读每一首诗,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成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诵读中感知,品味中体会学科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05-01

在琐碎中感知幸福1000字05-01

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感知训练04-28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12-28

在经典中畅游-503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班会教案04-25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05-02

生活中的力学论文05-01

论文写作中的选题04-30

OPENSEES中纤维模型的研究04-29

写作中的隐喻思维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