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国际会计论文
一、中国新会计准则重大变革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发布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还有相关的应用指南构成。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在经济决策阶段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相关借鉴。新会计准则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革:(1)“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突出其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2)注重公允价值;(3)存货管理办法变革;(4)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5)债务重组方法变革;(6)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7)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8)金融工具准则变革。以上所述的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中国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是融入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担当负责任大国角色的需要,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要。今后,中国的从业人员第一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对金融工具、保险等复杂经济业务的准则学习,应该承认国际准则远远比中国现在的准则复杂,需要一个学习过程;第二,要提高运用原则导向准则的能力,还要防止和严厉查处重大的利润操纵行为,并防止运用国际准则可能产生的负面经济影响;最后要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过程,增加影响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性决策。在趋同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应顺应趋同大势,立足国内实情,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交流,全方位推进中国会计改革和国际趋同化进程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各国或地区之间不断减少会计准则差异,形成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准则一般是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GAAP)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各国或地区要么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要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又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必然具有经济后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根源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所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三、中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2011年,历经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内控体系迎来了它真正意义的实施之年。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式萨班斯法案实现了其从会计控制到全面风险控制的飞跃。2006年,是中国内部控制建设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由财政部牵头,并会同有关部委成立了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二年后,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弓I》,由此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成。在全球内部控制标准制定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科索委员会(COSO)认为:“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与国际通行的COSO内控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受到境内外组织的一致好评。财政部花大力气研究了国际上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做法,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起草内控基本规范之初,美国COSO主席拉瑞?瑞腾博格博士来华访问时,受财政部邀请,专程与会计司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会计司的同志于2007年在美国考察时,又专门把拉瑞主席请到位于芝加哥的BD0国际会计公司总部,双方就基本规范进行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讨论。包含了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内控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由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实施,从而使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更具权威性、公认性和约束性。其次,既有基本规范中规定的五目标、五原则和五要素,又有操作性强的18项应用指引、1项评价指引和1项审计指引构成,做到了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企业实际操作。最后,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不仅限于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的控制,而且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四、已新发布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010年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完成了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第一阶段,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该准则计划的生效日期是2013年1月1日,但考虑到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其他部分尚未完成,2011年7月,周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初步决定将该项目的生效日期暂时延迟到2015年1月1日。2011年5月12日和6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4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4项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新发布的4项准则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含并财务报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1号~合营安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一公允价值计量》,这些准则的生效日期均为2013年1月1日。4项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单独财务报表》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和合营中的投资》。这些准则的发布和逐步生效,对现行会计实务都会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积极关注。
五、中国会计核算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中国的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会计的基础工作,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对中国反倾销应诉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核算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通常应该以国际会计惯例作为标准,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必须合理、科学、规范,期间费用必须合理分摊。从理论上讲,中国企业目前在计量生产成本时’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不考虑期间费用的分摊。但辱,串口产品价格的实证是以完全成本为基础。在分摊期间费用时,妻提供出术同产品分摊的长据,从而证明其产品属于正常价值的定价。特别要注意,诸如借款费用资本化等,中国企业会计往往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标准’而在反倾销财务会计报告中’必须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中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适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主要针对历年来中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行为。这也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补助计人损益。中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可是,考虑到中国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层次的、逐步地进行替代,切忌搞一刀切,以符合企业组织多元化的特点。
六、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中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国目前会计人员队伍现状来看,目前尚缺乏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加土近年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速度较快,会计人员来不及消化和吸收这些新知识,以致在理解国际会计准则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积极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要努力提升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中国有13.5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近几年在中国仅培训了约2000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缺口很大。中国巳经将会计人才培养列人了中国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中,会计教育也将着力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基本上在制度内容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中国目前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扫清障碍,从实质上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国际会计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国际会计论文04-12
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的论文10-06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论文10-08
浅析欧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模式论文10-08
中国会计准则亟需与国际接轨 -管理资料01-01
会计准则趋同力促财会人国际化论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