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考古文物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是人们研究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不够充分,考古文物保护工作还比较滞后。为此,本文在明确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导致考古文物现场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考古文物;发掘现场;保护;措施
一、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中指出,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及想象力,是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感情,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团结。考古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对于研究我国文化发展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考古学深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非法盗窃、文物买卖、不当开发等行为都对我国考古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为此,现阶段急需正确处理考古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考古文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考古文物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考古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和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考古文物保护过程中要不留盲区或者死角,即使以前不受重视的考古史料也应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且要强调考古文物保护的时代性和传承性,应将考古文物看作“活着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看重时代赋予这些文物的新的内涵,以使这些文物所包涵的文化精髓能够更好的被理解、传承和发扬。
二、考古挖掘现场导致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一)酸雨及光反应。光对于出土文物的影响客观存在,尤其是紫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具有极强的传透性,可使有机物分子的线性饱和键断裂,还会使文物表层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颜色脱落。在众多的文物中,木质文物受光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使木纤维素分子断键,使木质文物褪色泛黄,且长时间的光照还会让文物干裂、变形。由于大气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含量增加,形成的酸雨对出土文物及挖掘环境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其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二)温度及湿度变化。出土文物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极其严格。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文物自身产生收缩效应。尤其木质出土文物对于环境温度及湿度的恒定性要求更高。如果文物环境过于干燥,会导致文物表层干裂、褪色,严重时还会引起表层彩绘的脱落;如果文物保护环境过于潮湿,还会在环境中滋生细菌及微生物,微生物会加速文物的腐蚀速度,使文物遭受重大损失。
(三)霉菌、微生物及虫害。霉菌、微生物及虫害严重影响着考古文物的保存和保养。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虫害防治问题,但在考古挖掘过程中,由于虫害不容易被发现,而处于被疏忽的领域。有机质的文物能为害虫的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害虫幼虫,其附着在出土文物上,不易被发现,幼虫长期对文物蛀食,导致文物损坏严重。
三、考古挖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一)实行遮光保护。在考古挖掘怕光古文物时,可以考虑将现场用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保护,研究发现,黑色塑料袋不仅可以阻挡可见光,而且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线,而紫外线恰恰是导致文物受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采用黑色塑料袋降低开放环境中光对于文物的损害,成本低,推广价值高。
(二)加强湿度及温度控制。在考古挖掘现场,要注意测量和控制文物出土的湿度,对于含水率大于100%的文物可以采用清水浸泡,对于含水率小于100%的文物,要尽量保持其原有湿度,而对于需要干燥环境的文物,则可以采用适当的干燥剂来保持环境干燥。
(三)采用氮气或缺氧保存。一些刚出土的文物容易受到氧化,所在在考古挖掘现场可以事前准备一些塑料盒子,文物出土后,迅速将其放入盒中,并将盒中空气抽空,对文物进行简易的真空保护处理,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文物,可以将其放在真空塑料袋中。另外,还可以采用氮气对文物进行保护。为了在野外考古现场对文物采用氮气保护,研究机构还发明了适用于野外的袖珍型制氮设备,可直接利用空气分离氮气,在考古现场就可将文物充氮保存,以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考古发掘现场报道探微的论文01-04
发掘开放题的功能,提高有效性的探究论文03-01
发掘会员的领导潜质论文10-06
钻探施工中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探究的论文02-21
项目代建中文物保护措施有哪些? -工程01-01
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措施 -工程01-01
发掘05-08
考古学专业论文提纲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