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05-02 08:24: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1企业ERP应用及人才需求现状

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目前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据统计,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 ,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除了实施成功率低下以外,实施后的应用成功率也不高,归根结底,都是ERP人才匮乏的现状所造成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交软件、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新的应用模式的兴起,ERP系统的集成化和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即帮助企业实现内部高度一体化、外部上下游的产业链协同以及兼顾商业化的融合协作等。因此,未来对ERP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趋复合化,不仅是以往会操作ERP软件、懂得ERP基本思想、了解ERP基本原理的传统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是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功底、坚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一定的ERP项目实施经验以及能把握现代信息系统发展和商业模式变革的习惯和思维等的人才,这对高校的ERP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一体的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其实施策略,以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ERP专业人才。

  2“四位一体”的ERP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提出

  一般的,对ERP专业人才有三个层次的需求:一是ERP高端人才,包括技术层面的研发人才、实施层面的高级实施顾间以及应用层面的企业信息主管(CIO)等,需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二是一般的实施顾间、系统开发、系统运维或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信息技术、ERP产品以及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等,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普通的ERP应用人才,需要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模块。从本科经管类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更多地趋向于二、三层次人才的培养。但实际培养效果却不尽如意,很多高校的ERP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实践能力缺乏、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与课程学习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所培养的ERP人才达不到第二层面的要求,有的甚至连第三层面的要求都很难达到,这也就造成了目前ERF,专业人才缺乏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基于这种情况,结合笔者多年的ERF,教学和实践经验, 该模式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目标,以创新思维为最终目标。从知识层面来说,要求学生掌握ERF,的基本思想和基础理论、至少一种ERF,软件产品知识、企业基础管理知识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知识等;从能力层面来说,需要学生具备熟练操作至少一种ERF,软件产品的能力、熟悉ERF,实施流程井辅助企业实施ERF,的能力、初步的项目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从素质层面来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较强的学习意识以及必备的职业素质等;最终的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上,所应该具备的探索性、变革性和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培养一名合格的ERF'专业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和实践手段,在本模式中设计了三个阶段八个教学环节,即理论学习阶段的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环节,实践动手阶段的ERF实验、沙盘演练和模拟竞赛环节,以及企业锻炼阶段的企业实习和项目实践环节,各个阶段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

  3 ERP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3.1基本原则

  鉴于ERF人才培养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为真正实现所设计各环节的任务和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1分块实施的原则

  根据各教学环节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模块,课内模块完成理论讲授、案例教学、ERP实验和沙盘演练环节,课外模块完成自主学习、模拟竞赛、企业实习和项目实践环节。原则上,应先完成课内环节,后实施课外环节,每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3.1.2分类培养的原则

  由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均实施全部的教学环节,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基础及其兴趣爱好,将所有学习ERP课程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为基本型,定位于ERP人才需求的第三层次,即普通的ERP应用人才;一类为拔高型,定位于ERP人才需求的第二层次,即一般的实施顾间、系统运维或项目管理人员。基本型的学生需要完成课内模块各环节的学习,拔高型学生需要完成全部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3.1.3实事求是的原则

  由于“四位一体”创新培养模式的教学环节较多,且某些实践类环节(尤其是某些课外模块的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企业资源,因此,需要相关任课教师认真负责,分工协作,严格控制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流于形式。

  3.2各阶段的实施策略

  3.2.1理论学习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完成有关ERP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两个课内环节和一个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中的理论讲授主要讲解ERP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主要计划(含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等)的编制等;案例教学主要用于ERP系统规划、ERP选型、物料编码、企业业务流程再造、ERP项目实施控制以及ERP项目评价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自主学习属于课外环节,主要通过课外作业和辅助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掌握与ERP有关的管理类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需要一定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3.2.2实践动手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ERP软件的操作和实验环境下的企业运营,巩固ERP和企业管理知识,提升运用ERP工具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锻炼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也包含两个课内环节和一个课外环节。课内的ERP实验环节可以利用一个制造企业的模拟数据,配以实验指导手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ERP系统环境配置、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管理等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ERP软件的基本操作,初步体验企业业务与 ERP软件的结合;沙盘(物理沙盘或电子沙盘)演练环节也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分角色组建同类型的虚拟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模拟企业6至7个季度的运营,教师对各组的决策制定和运营结果进行点评,使学生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模拟竞赛环节属于课外环节,可以是校内的模拟竞赛,也可以是校外机构组织的与企业经营模拟或ERP有关的竞赛,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的每年一度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BUSIMU) ",以及用友和金蝶等ERP软件公司举办的“沙盘模拟竞赛,ERP应用大赛”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有些大赛成绩突出的学生甚至直接被众多大型管理软件公司所录用。当然,模拟竞赛环节不可能全体学生均能参与,主要是针对拔高型学生群体。

  3.2.3企业锻炼阶段

  该阶段的两个环节均为课外环节,主要针对拔高型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和实际参与企业ERP项目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ERP软件与企业实际业务的融合,提升其应用ERP的理论和思想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②感受在工作岗位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实践经验基础;③要求学生以实习报告或总结的形式,对实习或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管理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还能使学生找到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层面的不足,进一步反推其主动学习的动力。该阶段的实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或企业实习基地,能定期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二是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等。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和锻炼,总体上应使60%-70%的学生达到第三层次ERP应用人才的要求,其中30%左右的学生达到第二层次ERP高级人才的要求。笔者也在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2011,2012,2013届毕业生的ERP教育中进行了试点工作,整体效果良好。但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取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问题、模拟竞赛中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问题以及企业实践环节中企业的配合问题等,均需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优化,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ERP专业人才。

【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论文04-27

涉海类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04-28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05-01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04-27

关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04-27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04-28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04-30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论文04-27

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模式创新05-02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