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论文
一篇教育类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式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但是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国学生则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 但在开放型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在此, 我不对中美教育进行评论, 也不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批判, 只想从自己的教育工作入手, 思考一个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首先, 教师要从自己入手改变教学, 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就目前的教学而言, 教师的备课环节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预设, 这些预设多是以考试为指挥棒, 引导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提升学生做题能力。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 往往是看是否完成了课前预设, 完成的过程如何, 环节有无出彩之处, 充其量扩展到是否有课堂生成, 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丰富教学, 仅此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的质疑精神, 因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学生解决我们设计好的那些问题, 没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权利,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从教师的教学着手进行改变。
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敢于不走寻常道, 彻底抛开教参、教辅和网络上所谓的优质教学资源, 另辟蹊径, 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比如, 在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一课时, 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 让学生脱离课本去了解荔枝的相关知识。没有课本先入为主的干扰, 没有教师预设的引导, 学生的认知思维不受任何限制, 他们看到荔枝树的图片后, 有的说像西兰花, 有的说颜色像西兰花, 形状更像菜花。谈到荔枝果, 学生也说出其壳鲜红、深红, 有鳞斑状突起, 摸起来较粗糙。谈起荔枝的储存, 学生也知道不易储存, 但也懂得冷贮能延长保存期等等。然后让学生去解读文本, 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质疑, 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一系列问题, 其中主要在比喻不当或不生动形象上。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逐渐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其次, 减少对作者的介绍和评价, 消灭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会在学习课文前进行“作者简介”, 但介绍内容并不“简”, 往往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介绍。这给学生树立一个“大师”“学者”“权威”的形象, 学生会带着崇敬甚至膜拜的心情去学习, 哪里还敢质疑?因此, 在学习课文前, 教师要少介绍甚至不介绍作者, 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 感受文章, 不被文章以外的任何元素干扰。这时候, 学生完全和文章对接, 没有任何畏惧和敬畏的成分在内, 往往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比如, 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 有一个环节是“品味文章语言”, 有个学生对“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 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 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 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提出了质疑。学生肯定了这段话确实生动, 但总觉得和全文的感情色彩不一致:全文都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赞美, 但是“瞎”“僵尸”“骷髅”却让人感觉很冷酷, 尤其是“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让人觉得残忍, 不能表现出作者的同情。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 我向学生介绍了杨绛的情况, 学生越听越吃惊, 最后竟然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我告诉学生, 杨绛虽然才华横溢, 品德高尚, 但是你刚才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你看这么著名的学者作品中尚且存在这种问题, 其他人的文章存在一些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要你认真阅读, 大胆质疑, 一定会发现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从中受到肯定和启发, 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质疑精神。
再次, 教师要重新为师生关系定位, 禁得住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虽然教改进行多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喊得山响, 但我们的课堂还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向着既定方向发展, 对学生看似多余的提问、质疑往往是忽视, 甚至当教师无法解决问题时, 送给学生的是当头断喝“就你事多”。学生质疑精神正是这样被教师消灭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重新为师生关系定位, 教师不是万能的神, 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学生也不是教师的附属,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教学中的师生思维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 不存在对教师形象尊严的影响, 教师要等闲视之。
在学习王蒙的《苏州赋》和余心言的《扬州一瞥》时, 都会遇到一个相似的问题, 教师觉得这两篇文章极美, 无论是语言还是主题, 但学生的表现却是“美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失望。如果教师肯让学生畅所欲言, 你会发现学生说得很有道理, 比如, 《苏州赋》美则美矣, 却进不入学生的内心, 学生无法感受想象出作者所表达的美。《扬州一瞥》最大的特点是引用大量诗句, 然而这些诗句对学生而言是如此陌生, 在他们看来这些诗句更像一个个拦路虎, 让文章变得更加难懂, 丝毫没有阅读欲望。平心而论, 谁又能不承认这是河大版编排的一大缺陷———和学生的认知不太相符。此时, 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否定自己的讲解而气恼, 而要肯定学生的诚实和质疑, 以保持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此外, 教师还要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课堂上“各种声音”, 不去追求标准而完美的答案, 让学生懂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文的理解也不止一种, 进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淑杰.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
[2]刘蒙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15 (24) .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论文】相关文章: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04-27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5-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04-30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04-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01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04-29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04-30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