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工业设计专业的适合性课程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然而,从就业情况来看,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够适应行业用人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美术基础课程模式无法全面适应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造型基础课程是探索适合工业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的课程,它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从满足造型美观、方便使用、节约材料、便于加工、功能需求、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等要求出发,培养了学生工业设计的正确形态思维方式。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适合性课程 造型基础
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由于社会及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工业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呈急速上升之势。因此近年来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数量增多,根据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2005年的统计,全国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已形成世界上较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每年的毕业生由过去的几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人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正在飞速发展。但是,从就业状况来看,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专业工作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大量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着展览、室内设计、广告和多媒体等其他工作。
造成此现状,除了有个人志愿的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毕业生还不具备胜任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导致用人单位难以聘到合适的设计人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和教学对比,发现有两个原因困扰着我们的工业设计教学。其一,绝大多数的高等设计院校一直延续着美术课程模式的工业设计教学;其二,缺乏系统的学科相互交叉的主干课程引导工业设计教学。
一、传统美术课程体系下的设计教学
我国普及工业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当初以传统工艺美术和美术为主导的院校,在对待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争议,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只不过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人们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造型”和“装饰”的层面上,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基础造型课程几乎都是“三大构成”。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工业设计教育还在传统的美术课程模式的影响下进行。
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实现设计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大构成”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工业设计造型的基础训练的需要,传统的工艺美术基础课程在对于工业设计的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受到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设计院校只注重表现手段的培养,以至于有关设计教育的大量出版物多以设计表现技法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比如效果图的表达技法就使一些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造型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工业设计目标的错误理解。
二、缺乏学科交叉型的、系统的主干课程的设计教学
工业设计是一种计划行为,它涉及设计者在计划过程中的直观与理性的判断。设计从构思设计到批量生产再走向市场,要经过众多环节。涉及到文化、色彩、感情、形态、品牌、企业经营理念等问题:有材料的选择、加工与制造技术问题;有人机协调、产品与环境的协调、产品与社会的协调等问题。此外,畅销的产品还必须适应个性需求,以文化为导向,通过持续的市场孵化、改良设计、系列设计等过程,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从对优秀产品设计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涵盖多科学领域,而这些因素和难点又是交叉影响、错综复杂的。所以,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必须有相适应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式的设计方法。
现在,有些设计院校尚未建立起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采用的课程教学模式除了纯美术类教学模式,就是理工科的教学模式。即使设置了多学科的课程,也是简单的课程相加,缺乏专业主导课程的系统引导。这些教学手段显然无法将工业设计学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体现出来,导致工业设计专业的“教”与“学”脱节,没有按照系统的、适合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
三、探索适合工业设计学科的课程,培养适应型设计人才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工业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所培养的设计人员,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产品研发的问题,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设计师进行再培训。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地引入新的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作为新的课程正在部分院校试行,适应性的创造型人才将是社会与企业的主力。分析当前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探索和开发适合工业设计学科应用要求的主导课程,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工业设计与其他类别的艺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有共性,亦有差异性。工业产品的美必须被某一特定人群认可,因此,工业设计不能以设计师个人喜好来取舍,它必须以满足大多数消费对象的需求为前提,通过在实现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一种“合情理的美感”。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red dot)工业设计大奖是从产品的创新程度、设计美感、市场性、耐用性、功能、人体工学、环保七个方面进行评价。而IDEA美国优秀工业设计奖(2005年)评选标准则包括:创新——设计如何的独特和创新,美学——设计如何在表面增强产品品质,用户——设计如何为用户解决问题,地球——设计如何完成环保责任,商业——设计如何提升客户的商业水准这五个方面。
工业设计师的责任就是通过运用一定材料与结构,实现一定形式与功能,来满足用户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与环境、市场相适应。只有执行这些基本原则,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设计效果。因此工业设计的基础造型课程应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指导下进行,以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学科的适合性课程。
上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的《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被翻译出来并在设计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我国的工业设计界,以著名学者柳冠中教授为代表的设计教育者提出了设计就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观点,并发展了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育界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工业设计教育开始从对“造型”的引导向对“方式”和系统的引导过渡发展。
四、造型基础教学特点
工业设计发展到当代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学问,它不仅要去分析、分类、描述客观世界,还要多学科交叉下的重新整合,重新构筑系统,以形成新的语言、新的秩序、新的思想、新的系统。工业设计学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方法论,方法论的本质是重组多学科知识结构,重组资源,这也就是创新的方法。造型基础的课程训练,正是从根本上弥补了以前传统图案和三大构成对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解上的不足,紧紧围绕“形态”这一中心,综合研究材料、结构、工艺、色彩、肌理等因素与形态的有机联系,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力求扬长避短,各尽所能。造型基础的教学研究的前身是德国国立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的衍生,前设计系主任雷曼教授从事设计基础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几十年,将其在造型基础教学领域的研究和方法传入我国。2001年6月,笔者参加了由雷曼教授和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联合举办的造型基础WORKSHOP研习班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研究,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适应工业设计学科基础形态教学课程体系。这门课程沿着工业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向学生传递工业设计学科的思维方式,并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造型基础的课程训练在整个工业设计学科体系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形成工业设计各门基础课程之间的纽带
造型基础课程综合了形态领域知识、机能技术原理基础、材料科学、结构基础与加工工艺技术和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从材料、结构、工艺、色彩、肌理等因素与造型形态的有机联系入手,以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力求扬长避短,创造一个合理的、和谐的形态。比如:稳定的正多面体训练要求学生研究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给出结构。作业规则:可用不同的材料、相同的单元(基本单元)组成一个稳定的多面体。“强调运用各种材料(以线、面、体形式的木、钢材、塑料等)根据其材料的材性、构性及构造的形式、节点、工艺达到一个抽象的功能,稳定的需要。”这个稳定的立方体造型,完全是由相同的原件组成。作业的内涵极深,其核心点是个单元形体间的联接方式及节点处理。稳定是抽象功能的凝聚,重复是秩序美的统一,相同单元是工业化生产中标准化的概括。通过材料的选择,材质变换解决构造中的工艺及形式的矛盾,是这个课题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这个抽象的课题使学生既认识了解材料性能和构造工艺的流程,又充分体验到了材料工艺的限制,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强化了从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所经历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的选择,结构、节点的处理。正是产品设计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基础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造型基础的课题训练更启发了学生在设计中综合各方面因素、运用各基础知识、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2.形成“教”与“学”互动的课程评价机制
传统图案和三大构成课程,其教学过程的学习和评价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分离的个人审美感受,这是和工业设计满足大众审美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学科要求相违背的。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探索了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与市场互动,按照评价体系相互评价和总结的教学模式,这和传统单一的课程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造型基础课程的训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因此,课程运用了“干中学”的方式,在设计训练中,课题将引导学生脱离原有的纸上谈兵的学习状态,进入一个在实际动手制作中发现造型规律,解决形态与空间、形态与结构、材料与工艺等实际问题。造型基础课程营造的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氛围。通过教学、研究与学生的制作、分析,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系统分析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协作的观念,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设计之前只是接受过绘画基础教育。首先,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表现出来的是平面的表达方式和单一的思维模式。单一思维模式还极易使所研究的问题变得孤立、分散,以致最终没有联系,而造型基础的综合思维模式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造型基础训练的多元化、综合的思维模式,是将造型的诸多要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系统地权衡互相之间的利弊关系,相互协调以获得最佳方案。再次,设计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感性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感性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然能够在造型设计中产生许多灵感和突破,但由于它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条件下的考验。综合思维模式是一种科学、辩证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工业设计师的创意,从观察、分析、解决设计问题的逻辑过程中确立初步的批量化生产的概念,从而调动设计师在对待每个课题时,寻找正确的、最佳的设计切入点,以达到最合理的设计效果。
造型基础的训练方法改变了以前的思维模式,从传统的平面思维走向立体思维;从单一学科思维走向多学科交叉综合思维;从感性思维走向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思维模式。训练中,以3—4人组成课题小组协作方式完成研究课题。比如,交替思考的方法,同学甲的设计初步方案由同学乙接着深入思考,同学乙的方案交给同学丙来深入设计,这样交替数次后,大家在一起评价出最优的方案。这个训练方法为的是建立系统全面的学科观念和适合工业设计要求的思维、协作的模式。
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的复合型,进入科学的工业设计学科的思维轨道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从系统构架、设计思维方法、评价体系、应用技术等方面合理构建适应工业设计学科的基础平台课程和主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一门乃至其他相关课程时目的明确,并能够在设计中合理运用相关的知识。造型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解决的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坚固的基础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工业设计专业的适合性课程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体育课程的高效性研究论文04-27
《研究性学习》课程04-27
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5-02
对国家课程标准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的论文04-27
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论文04-27
浅析从工业设计本质探讨工业设计课程设置的缺项学的论文04-30
工业设计中的价值潜力研究工学论文05-01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04-30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04-30
研究性学习报告论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