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索论文
摘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布置和调控下,让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互助讨论活动,以达到某一目标或超越某一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因为合作学习为沉闷的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因为有了合作学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度的张扬,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主动表现、展示才能的机会。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1 合作学习的误区
然而,环顾身边的合作学习方式,不难发现: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又陷入了另外一种误区:
1.1教师忽略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把小组讨论定性为课堂知识的统一认识,仍以书本的单一理解指导小组的合作学习。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和学生交流了一下: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提出要求;
①请一、三组的同学向后转形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②结合书上的方法互相讨论总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做好交流准备。之后,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学具不知所措的侃谈起来。
生A:平行四边形有点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像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边像长方形的宽。也许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它的面积。
生B:(附和)干脆量一量、算一算再说。
生c:(质疑)也许不对吧?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计算的。
于是,四位同学又投入到“底×高”的计算中……(整个过程用了不到5分钟,学生D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状态之中。)
小组讨论结束后,开始交流了,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作了如下发言:
A:我们小组通过书上的计算方法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来计算。
B:我们组对照书上的“剪拼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剪拼后长方形的“长x宽”。那么,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公式是“底×高”。
其他小组也都做了类似B组同学的发言。
透过这一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1)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怎样从书本中寻求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具体,没有指导性的创新式问题,阻滞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
(3)学生合作交流之中缺乏对合作问题的反思。小组代表似乎成了照本宣科的“老师”,成了滔滔不绝的“演说家”。而其他同学则处于被动状态,成了忠实的“收音机”。
(4)小组内部分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因为合作分工不明确,对合作学习方式产生了厌倦和反感。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了他们的依赖思想和盲从思想,严重的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发展。
(5)由于教师事先未及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对合作学习者进行分工及人员搭配,致使合作学习个体无所适从、盲目理解。最终导致探讨问题单一,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及课程资源的创新。
1.2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时时、事事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要依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再结合教师的适时设问、引导、点拨、创设情景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才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两位老师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其中一位老师揭示课题后出示了下面几道小组合作讨论题目请四人小组讨论: ①请举例说一说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画一画你喜欢的其中一种样式的三角形?
③把所画的三角形的特点互相讨论交流一下,再把主要特点写下来。
④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实物,拉一拉每组同学手中的三角形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结果,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探索都非常肤浅,基本上认识到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而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不变性的特征等各小组同学也未能深刻理解。
相反,另一位老师通过直观实验来认识三角形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请看这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投影出示:红领巾、三角架、三角旗
师;虽然它们的大小、外形、材料不相同,但它们全是三角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学生互议)
生: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教师出示如下投影:
学生由此议论纷纷,最后有学生提出有三个角而且要有三条边。(许多同学也赞同这一观点)教师又出示如下投影:
同学们看到后更茫然了:这也是三个角,三条边怎么不是三角形?这时教师又利用投影演示:三条线段,每两个端点连接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看到演示后又通过讨论得出: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出示投影:三角架和自行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而没有采用其他图形呢?
生:(困惑)
师:下面我请四位同学来做一个实验,看谁最先回答这个问题?
四位同学分别到前台任意拉三角形和四边形。
师:发现了什么?
生: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不变形,很牢固。
师:因为三角形有不变形的特性,所以起到了对物体稳定的作用。
从上面两个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小学生的归纳能力、理解推理能力都还不成熟。由此在合作学习中,许多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全面、具体,而必须由教师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
2.1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了创新,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素质教育也失去了意义,那么学生合作学习之中的创新靠什么?靠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求的创新;靠教师对合作学习问题的创新。
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中;第一步,让学生勾画、讨论、总结书上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二步却让小组同学批判这种方法的种种弊端;第三步,激励学生用另外的方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这三步截然不同的创新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合作学习之中对问题的探索精神。许多学生对书上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寻找公有质因数和独有的质因数乘起来寻找其最小公倍数感到“不屑”和“繁琐”。有的说可以用“扩倍法”:用这两个数中的大数除以小的数,如不能整除就把大数一倍一倍起翻来寻找最小公倍数;有的说可以用两个数相乘,再用“缩倍法”;还有的说能不能用两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
通过这一次合作学习,学生不仅领会了教材上的知识,而且创造性的延伸了书本上的知识。
2.2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途径。
2.2.1教师与合作个体、合作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沟通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特点、志趣爱好等各种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这就需要合作者之间相互沟通:是否愿意合作?是否努力完成合作的任务?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合作群体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再加上教师及时对合作个体的正确引导和调整,使合作者配合默契、讨论热烈,才能使合作学习走向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
2.2.2教师对学生个体间的合理分工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盲目行动,使有些学生随便发言,有的干脆不发言,甚至讨论其他无关紧要的事。由此,教师在合作学习前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为激励学生,可在小组中分别设:创新能手、速记能手、辩论家、理解冠军、抢答冠军等等。
2.2.3教师以个体的身份融入到合作学习个体之间的“创新式”交流之中是实现合作学习的标志。在整个合作学习之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还应当是角色的合作者。教师应充分融入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对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引导、点拨,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合作者充满自信地去探讨、创设教师既定的课程目标。
【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4-27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04-30
音乐审美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04-30
地质工程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4-30
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探索论文05-01
小学美术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04-29
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04-28
家园合作的现状与探索04-29
要重视合作学习 论文04-30
合作学习与四读学法契合法点探索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