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摘要]《桂花》教学案例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的一次野外教学典型案例。《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充分展示了情境的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以及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张力。创新是情境教育的基本旨趣。
[关键词]情境教育;情境体验;创造性人才
一、桂花:李吉林的人格象征
李吉林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却因为情境教育的开创性研究而成长为一位儿童教育家,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早在30年前,她就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构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其教育理论被列入“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之一,开启了中国式的“有意义的教育研究”的一个方向。
为了促进“情境教育学派”的完善与发展,加强与国际教育思想的沟通和融合,2008年11月23-2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李吉林在论坛上深情地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野外教学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到野外去上观察说话课。孩子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桂花的美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描述着。
观察活动结束,他们爱怜地把落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我知道“美”总是会激起儿童的“爱”,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美的精灵。他们不约而同把手上的桂花,放到我的大手中。我双手捧着,原本最轻不过的小桂花瞬间变得那样沉甸甸的了。
孩子的真情催生了我的智慧。我立刻想到富有幻想的童话,于是我连忙双手捧着桂花把孩子带到草地上,请一位女同学走到圆圈中扮桂花姑娘。我走到她身边,把桂花轻轻洒落在她的头上、发辫上,衣服上。在孩子的眼前,她俨然成了真的“桂花姑娘”了。我让大家坐在草地上一起来编织“桂花姑娘”的童话。
凉风习习,时时飘来阵阵桂花的甜香,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悄然扇动——
一个孩子开了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觉得这开头挺有感情色彩,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你想得很好。那后来呢?”
孩子们很动情地想着,说:“桂花姑娘长得很美。有一天,一个坏蛋带了一伙人把桂花姑娘抢走了。”
一个男孩接着说:“桂花姑娘到了坏蛋家,受尽折磨,她绝不受坏蛋的气,她决定逃跑。”
故事被编得情节曲折。
于是有个女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桂花姑娘等坏蛋唾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桂花姑娘能否逃出虎穴呢?
沉默片刻,有个孩子说:“这时好心的风伯伯来帮助桂花姑娘。”
我听到了这儿,不能不为孩子想象的奇特而惊喜。我想,风伯伯来帮助,那桂花姑娘就会飞起来了!
果不出我所料,孩子把他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推向了高潮。一个男孩忽闪着眼睛,说:“桂花姑娘拽着风伯伯从地上飞起来了,她一直飞到月亮上去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起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孩子们的口头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创意。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儿童的情感让故事有了颇有寓意的结局。
有孩子说:“桂花姑娘在月亮上思念人间,就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的种子,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
“为了不被坏蛋发现,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躲在绿叶下。”
孩子神话般的想象罩上情感的光环。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这创造美的诗情画意中一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桂花》案例引起了与会的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的场正美教授在演讲中还专门展示了一个关于茶树的教学案例来回应。近年来。我一直追随李吉林老师学习情境教育,曾不止一次地听她讲述过这个案例。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专家云集的国际论坛上,她再次回忆起这个案例,并将它作为主报告的第一个案例,证明这个案例在情境教育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桂花首先是一种意象。李吉林酷爱桂花,每年秋天,她都会组织学生到文峰公园欣赏桂花。所谓“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是一种传统园林花木,花朵很小却能十里飘香。李吉林讲它是“开在绿叶下的一朵朵小花”,是她虚怀若谷的人格象征,她的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却十分低调,谦虚得常常让人无地自容。中国太需要像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了!
二、《桂花》教学案例:凸显情境体验的内在一致性
《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第一,情境体验是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想象是“会飞的思维”,能够有效地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在野外的真实场景中,孩子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爱怜地”把落在地上的桂花捡起来,纷纷放到她的手中。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美的精灵”,孩子的真情催生了她的教学智慧,在习习凉风和阵阵花香中,李吉林不仅导演了“桂花姑娘”的戏剧扮演,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她把一个真实的体验延伸出去了,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了开拓和延伸,使真实场景的意蕴变得更广远,更有人文性。
第二,情境体验是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野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我越来越热切地感悟到,我们应当坚定地、及早地把儿童带出校园,走向那无垠的野外课堂,那里是不竭的鲜活的智慧的源泉”。她在国内率先提出“野外情境课程”,便是强调从大自然中吸收滋养。到野外去认识桂花,这是自然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自然的体验里面,生发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桂花姑娘给一个坏蛋关在家里了”,这是童话的开头。于是,桂花姑娘决定逃跑,风伯伯帮助桂花姑娘逃跑到月亮上面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文化体验。“桂花姑娘”的童话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这些文化性因素源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使自然与文化的体验非常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情境体验是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美能育德。在《桂花》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欣赏桂花,还是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故事,都带有很强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在这种感受中还有一份感动。因为在孩子们创编的童话中,桂花姑娘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长得很美,却受尽了“财主”的折磨,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她在月黑之夜逃出虎穴,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很强。原本财主与穷孩子是一个老套的主题,但在这个花香四溢的特殊场景中,孩子们并没有感到“老套”,更没有人“反感”。相反,大家感到非常自然。“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憎丑”,所谓“知美丑”,“识善恶”,在这里,李吉林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情境教育的体验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创新:情境教育的基本旨趣
情境体验的多元统一何以存在呢?我个人以为,这是由情境教育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首先,情境教育是回归儿童的教育。李老师自称为“长大的儿童”,“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她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因为如此,《桂花》这个教学案例才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才学得轻松愉悦、生动活泼。
其次,情境教育是回归人格的教育。李吉林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应试倾向存在的各种弊端,坚决反对“灌输式”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反对以“分数”考量教学的效果,认为这是“对教育的扭曲”。在她的情境教育中,儿童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教育方针为总原则,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重点为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在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整体性的,而非零散的,更不是以牺牲情感与道德发展换取的“畸形发展”,她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
最后,情境教育是回归创造的教育。传统教育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已有文化成果的传递,而创造教育却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人类文化的生成。我们反思一下《桂花》这个教学案例,孩子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一边扮演着桂花姑娘,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创编着一段凄美的童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创造教育吗?的确,李吉林以情境教育见长,但长期的情境教育研究与实践却形成了她对创造教育的真知灼见,她视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教育的灵魂”,大声疾呼“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李吉林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真正乐趣。所以说,情境教育学派发展到今天,已经迈向了创造教育的广阔天地。
如果把“儿童”“人格”和“创造”三个词叠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合成一个全新的词汇——儿童创造性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其名著《创造性才能》中说,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未必会取得创造性成就,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人格。只有创造性才能和创造性人格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创造性人才。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标准,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教育将再次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李吉林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设计情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文04-27
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04-30
如何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本质04-29
论人的创新本质与创新教育04-29
体验式创新教学体育教育论文04-29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05-01
论文化的本质规定04-26
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04-30
试论文化的本质及分类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