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风俗描写的作用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3-05-02 04:40: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祝福》中风俗描写的作用的探讨论文

  《祝福》特意把文中的主人公安排在一个特定的风俗中,而且这个风俗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个主人公就是祥林嫂,这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的风俗。文章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也一再写“祝福”,连文章的题目也是“祝福”,那幺这祝福的风俗在文中到底有什幺作用呢?

《祝福》中风俗描写的作用的探讨论文

  一、交代社会环境

  文章一开始就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可见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已经成为鲁镇的一大风俗。在这一风俗中,人们要“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然后用这些东西作为福礼来“恭请神们享用”,足见人们拜祭时的虔诚的心理。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但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还深深地统治着人们。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依旧,人们仍然把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从来没有人怀疑神灵的力量,也从来没有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因而一到年底,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人们永远生活在虚无的精神境界里。而且祭祀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可见在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幺了。到年底,就把祝福的所有活都交给她了,而“竟没有添短工”。可是当祥林嫂再嫁,而且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太太便不再让她插手祝福的事了。他们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是个“不洁”的女人,她准备的福礼“祖宗是不吃的”,尽管祥林嫂后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而是“你放着吧,祥林嫂!”并且祥林嫂最终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鲁四老爷的鄙视,四太太的呵斥以及人们的讥讽和嘲弄,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严重残害,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毁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一个怎样黑暗而又罪恶的社会里!封建思想就像一把软刀子,直逼祥林嫂的要害,让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在偌大的社会里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尚且不说,就是与祥林嫂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们也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

  二、刻画人物形象

  任何一篇小说,要深刻地反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文中的祥林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刻画的。文中祥林嫂的死主要来源于对她精神上的摧残,而这种摧残就是通过祝福的风俗表现出来的。对风俗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祥林嫂却在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祥林嫂也一样,她的天塌了。但最终她坚强地挺过来了。为了逃避婆家的逼婚,她只身逃到鲁庄,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虽“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见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她并不为生活所屈服,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即使后来被逼再嫁时,她也拼命反抗,以致“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就是这样的遭遇也没让祥林嫂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后来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再次失去亲人的祥林嫂,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可不久,儿子也相继死去。祥林嫂的所有希望一下子全没有了,还有什幺比这样的打击更大的呢?可祥林嫂最终仍然挺过来了,她强忍着痛苦,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尽管她没有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毕竟勇敢地活下来了,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打垮祥林嫂,都没有让她失去生活的信心,可为什幺不让她参加祝福,她就一下子精神崩溃了呢?可见“祝福”这一风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祝福”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人们把这一风俗看得特别重要,把参加祝福视为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女人虽不能参加祭拜,但可以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所以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觉得自己在社会上还是有价值的而感到高兴,尽管她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但她仍然感到满足。可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她再嫁,而且又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了,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时祥林嫂连帮忙的资格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与“祝福”有关的所有活动都与她无关了。这下子,祥林嫂绝望了,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严重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她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再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了,于是精神彻底崩溃,“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了。可怜的祥林嫂为了求得祝福时的一点点权利,心血被榨干,精神被摧残,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和旧礼教逼迫得成了一个行尸走肉。当“我”在祝福之夜,再次见到她时,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并且不久就死了。祥林嫂成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三次“祝福”就像三个特写镜头,为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毒害下一步步走向衰颓,走向死亡的。增强了悲剧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一共写了三次“祝福”,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祝福,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回忆中的祝福,而且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能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含义比第二次更加深刻。文章一开始就写“我”眼前祝福时的热闹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一幅多幺祥和的画面啊。然而就在这热闹、喜庆的气氛中,祥林嫂却死了。这一反常的现象使“我”不由地想到了以前的祥林嫂。这样文章开头的描写就为后文的回忆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使全文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中。接着“我”回忆了两次“祝福”时祥林嫂的遭遇,这两次“祝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一次是祥林嫂年轻时参加祝福的事情,一次是后来主人不再让她插手准备福礼的事情。在这两次“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越来越不幸,越来越悲惨。最后结尾时,再次写到“祝福”,与开头遥相呼应,把读者又拉回到现实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就在众神将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候,祥林嫂却孤独、寂寞、悲凉地死去了。故事情节就在“祝福”的一次次到来中向前推进。“祝福”的风俗贯穿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衔接紧密而自然。

  四、深化文章主题

  “祝福”是鲁镇的大事,也是鲁四老爷家“最大的事”。鲁四老爷利用像祥林嫂这样廉价的劳动力为他制作福礼,以求过着能够继续摧残剥削她们的贪得无厌的所谓“幸福生活”,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仅仅为获得置办福礼的一点权利,精神遭到严重摧残,以致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安排,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像祥林嫂这样善良的人悲惨死去,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却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我们从这巨大的反差中了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让我们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充满了憎恨,对像祥林嫂一样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这个特定风俗的安排是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祝福并不能带来幸福。使得文章的悲剧性更强。这三次风俗描写,先从现实写到过去,再从过去写到现实,首尾呼应,结构紧密。虽三次写“祝福”,却绝不雷同,而且有详有略,特别是首尾的有关烟花和爆竹的描写,让我们感到封建思想就像“祝福”时的烟霭一样,到处弥漫;就像“祝福”时的爆竹一样,到处燃烧,使文章反封建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祝福》中风俗描写的作用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语用预设作用探讨论文04-27

期刊影响因子在科技论文评估中作用的夸大及其校正方法的探讨04-29

音乐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4-29

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4-27

关于网络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的探讨04-30

建模思想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04-30

探讨绿色化学在预防环境污染中的作用04-25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作用的探讨04-28

产品定额本钱在核算中的作用论文04-27

教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