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祝福论文
[摘 要]本文从阶级论和作为人所特有的情感方面分析了鲁四老爷行为的合理性,进一步论述了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处于一个封建思想深入人心的环境之下,人人都是封建思想的施害者又都是受害者。因此,她的死不能只归因于鲁四老爷和封建礼教,而是整个封建余晦笼罩下的社会。同时分析了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的追求和归属在于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关键词]封建阶级 追求 归属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一直被认为是鲁迅先生关心妇女问题的代表作之一,对这篇小说的诸多评价也都成了定论,大致认为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祥林嫂是受苦受难无力反抗的受压迫者。然而仔细读来,我却产生了异样的想法。
首先,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鲁四老爷是不是时时、事事都表现出吃人的本质?
“但就鲁四老爷所提示的内容来看,作者是把他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来描写的,他对祥林嫂的压迫和摧残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祥林嫂之死主要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其代表人物就是鲁四老爷”。这是已经形成的对鲁四老爷的评价。然而笔者认为,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分子,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恪守本阶级的教义(礼教)具有其合理性。因为,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行为也代表了其阶级特性,就是剥削。祥林嫂是个做体力活的优秀选手,鲁四老爷可以从她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但是,作为“人”鲁四老爷又具有其善心。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家的时候,鲁四老爷得知她是一个寡妇,便“皱了皱眉”,四婶知道他是讨厌祥林嫂是寡妇的,但由于祥林嫂身强力壮,四婶便留下了她。在这里我们可以假设,鲁四老爷完全可以拒绝收留祥林嫂,身强力壮的人到处可寻,但因为卫老婆子把她的悲惨身世讲在先,故可认为鲁四老爷没有力拒祥林嫂的原因是他动了作为“人”的恻隐之心。
所以,他虽然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其行为也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但是他作为“人”的天良并没有丧尽,而且还能适时地表现出善良的一面。没过多久祥林嫂被其婆家抢了回去,鲁四老爷得知此事,他说“可恶!然而……”。对于这句话,有论者认为“鲁四老爷虽然感到抢了他家的佣人了,有伤体面威风,……但他始终是维护封建秩序的,说什幺既然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幺可说的呢”。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鲁四老爷是个地主就给他戴上一个万恶的帽子。他究竟认为什幺是“可恶”,又“然而”什幺呢?仔细分析,“可恶”是祥林嫂婆家人动粗把祥林嫂抢回去,以及卫老婆子的帮凶行为可恶,从这一点看他是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虑的。“然而”是指祥林嫂毕竟和夫家未脱离关系,人家有理由来寻人。如前所述,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维护其所属阶级的秩序就是他的任务,也是他的本质。同时他也具备人类情感相通的特性,就是同情弱者,这一情感特征使他厌恶祥林嫂婆家人和卫老婆子的粗鲁、可恶行为。但是从其阶级属性考虑,他也无法阻止这种有悖于其阶级利益的举动,所以一句“可恶!然而……”也道出了鲁四老爷内心的无奈,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是无法越过阶级利益表现出来罢了。退一步说,即使不从礼教出发,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看,他也无法阻止或抗议祥林嫂婆家人的行为。因为祥林嫂并没有和夫家断绝关系,从法律上来说,人家有权来要人,至少他们的行为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鲁四老爷无法和当时的法律抗衡。
那幺,祥林嫂究竟是谁逼死的?
说是鲁四老爷或者说是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路,我觉得都不妥。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柳妈和祥林嫂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同属于被压迫对象,她们应该互相体恤、互相帮助才对,但正是因为柳妈那个“死后厉鬼锯身”的故事加速了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速度。分析以下祥林嫂所处的环境,她二度亡夫又丧子,辛酸的生活经历使她的精神备受煎熬。从她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可以看出再累再苦的活她都能做,她逃离家庭是为了反抗在婆家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封建的宗法制度使她无法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只有逃出来。然而逃出来又要受到鄙视,鄙视的原因就是她是个“不干净”的人,这又是封建思想的体现。她注定无处逃遁,唯有一死,死了还担心厉鬼来锯身。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所处的封建社会,人人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都是施害者,因此她的死不能只归因于鲁死老爷和封建礼教,而是整个封建余晦笼罩下的社会。我想这才是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目的所在。
再看一下这篇小说发表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辛亥革命过后社会上普遍认为封建王朝被推翻,民主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正是在“民主”被宣扬,革命闹了十几年之后,封建思想还是横行霸道!虽然为革命呐喊了好一阵子,还是收效甚微,所以鲁迅先生开始彷徨。
其次,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归属在哪里?她有没有追求?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文章中交代祥林嫂两次亡夫,接着丧子,对于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谈到古人把人分成十等,末等是“台”,但“台”没有臣不是太辛苦了吗?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悲的妻……祥林嫂仅仅是个“卑的妻”吗?她第一次来鲁镇的时候“两颊还是红的”,不管怎幺说,如果前夫不死,她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二嫁之后,虽反抗过,但“后来得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又是自家的”,这说明了祥林嫂在贺老六家并没有受压迫,未见得卑。二夫不死,她也将有个好归属。前夫死了之后,她不堪婆婆的压迫,出来打工。尽管鲁家年底的活“全是她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是个十分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要用自己的老实、勤苦的劳动,换取低微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只想有个普通的、温暖的家庭,但当家不成“家”的时候,她只想不受婆家的压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无关被剥削。这无非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但是祥林嫂生不逢时,她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的命运。
鲁迅先生是关注妇女问题的,妇女问题的产生是社会的原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的地位比男人高,在他的《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中,“娘儿们曾经‘统治’过一个时期,那时的祖母老太太大概比后来的族长还要威风”。男权的统治地位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诚然妇女在整个封建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如果不这样,社会就永远停留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历史的发展总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祥林嫂的死和封建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封建社会也是历史进步的。只有当这种社会制度走向衰亡的时候,才可以以之为手段批判现实,鲁迅先生正处于那个阶段。
鲁迅先生所处时期的文学无不是从“新道德”的角度出发来批判社会,而少有从“旧道德”的角度出发来称颂它。鲁迅先生也是泡在封建文化的坛子里长大的,旧道德浸入他的骨髓,他的言行不可能全是反封建的。但是,处于转型期中的他只有从“新道德”的角度批判社会,并宣扬这种“新道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从“旧道德”的角度考虑,那社会何谈进步?
由此引发一下,“能够把妇女从这种(被称为奴隶的)地位中拯救出来的只有社会主义”。当下,中国妇女的地位空前提高,妇女已经参与到国家各个部门,这应该是早期革命者奋斗的目标之一。但是,这种提高的背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妇女担任特殊的社会繁衍任务,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的现象大有存在,这是不是另一种歧视呢?妇女问题发展到如今已变成一个尴尬的问题:女人不劳动被视为花瓶,女人太会劳动被称为女强人。女人的归属究竟何在?事业上的成功就能作为衡量女性成功取得与男人平等地位的标准吗?未必。家庭的角色在女人心理积淀几千年,鲜有能顾家弃业的,也鲜有能事业家庭两全其美的。可惜鲁迅先生没能活到现在,如果那样,我想他老人家也会对此有一番见解的。
参考文献:
[1]鲁迅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76.
[2]李宗英,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杜一白.鲁迅思想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祝福论文】相关文章:
金工实习论文 -论文03-13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寒假实践论文 -论文03-13
论文04-29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论文06-13
软件工程论文发表的论文04-29
论文谢词毕业论文谢词04-28
论文的总结02-21
勤工俭学论文04-01
史学的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