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论文

时间:2023-05-02 04:43:3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论文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着从教者的知识储备及运用、驾驭教材的能力。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所授知识内容生成过程的再现,这种再现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呈献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加以运用。因此,教师的每一堂课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并能够做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生动的实际生活中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

浅谈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论文

  关键词:课堂 教学 运用 创造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一定处处都能体现出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上好一堂课如同精雕细刻一件艺术品一样,要仔细推敲,用心琢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存在于大量的平凡劳动之中,由量的积累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

  一、设计实验的创造性

  从认识论的高度设计实验,使知识的传授能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物理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演示实验是激发这些素质的有效手段。如能使学生亲手去做,体验实验效果,将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其探索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外,还要经常利用现有设备及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些小实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每一个实验从设计、制作到完成操作,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例如,“自感”一节课中,自感现象的观察是该课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使学生能够亲自感受“感应电动势”的存在,用可拆变压器的一个400匝线圈和两节5号干电池组合成一个演示实验。课上,先请一名学生用两手分别捏住线圈两端铜导线的裸露部分,并接到电池的两极上给线圈通电,然后迅速断开电源,该生有强烈的触电感觉,一些勇敢者争相到讲台上以身试“电”体会线圈断电瞬间被电击的感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问题也被提出:断电瞬间的高压从何而来?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探讨问题的实质。

  二、探索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

  写在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加工总结提炼出来的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学生作为初学者,对所学知识往往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知识生成过程带来的一波三折的惊喜和乐趣,因此应用起来比较生硬。怎样解决人类认识成果与初学者这两个不同认知阶段的矛盾,关键在于教师为传授知识进行的创造性教学设计:一方面加工、提炼人类认识过程,这要求教师对知识的发展历程要有尽可能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且熟悉教材知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熟悉学生的认知特点,懂得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能灵活驾驭教材,对教学内容做一番精心的剪辑与加工,把教学内容有机地划分为若干个探究阶段,并辅之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铺设成一条通往知识高峰的阶梯,再现前人的探索过程,进行教学艺术的再创造。例如:讲洛伦兹力的应用时,在介绍直线加速器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能否寻找一种使带电粒子既能实现多级加速,又不必增加设备长度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如果带电粒子每次被加速后还能再“转”回来就好了,那幺用什幺方法能使带电粒子自动返回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豁然开朗:用磁场可以使带电粒子转回来!即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特点,使它重返电场。在这种构思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新型粒子加速器实验。首先分析工作原理,让学生在图示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构成的组合场中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再提出问题:从轨迹看,曲线半径越来越大,是什幺原因?为使粒子不断得到加速,提供加速的电场电源应符合什幺条件?随着粒子的速度增大,电源的频率是否要改变?随着问题的深入,一种新型加速器已经初具雏形。这时老师要告诉学生,早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正是沿着与我们相仿的巧妙思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从而使人类在获得较高能量粒子的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为此劳伦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比如:讲楞次定律一节课时,为突破I感方向与原变化情况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在设计实验表格时,有意去掉了感方向这一项,使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寻找结论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从原始数据中很难找出I感与原数值变化之间有什幺样的规律可循。分析总结工作一度进入停滞状态。在学生们对此一筹莫展时,再请学生大胆猜想:是不是可以引入一个中间量,搭起一座联系I感与原变化之间的桥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引入一个能与I感和原都有关的物理量:那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当学生们将感方向填入表格,发现所研究的问题立即明朗起来;即:当原要增大时,感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减小时,感的方向跟原磁场的方向相同。之后再对两种情况给出统一的表述形式,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关键物理量引入时间点的重新设计使学生对楞次定律中“阻碍变化”这一关键词有了透彻的理解。这种教学安排既融入了前人研究过程的精华部分,又遵循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这些工作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才能设计出精彩的教学过程。

  三、精心设问中体现的创造性

  物理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必须十分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问题来自身边,又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带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趣味性,这同样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设计出精彩的问题。例如,在讲“透镜”一课时询问学生:能否实现用冰取火?冰与火互不相容,因此学生初闻此问题都觉得可笑,但转瞬间又豁然省悟,完全可能。由于这一问题别出心裁,使学生带着渴望了解透镜作用的心态认真听课。再比如,在讲“摩擦力”这节课的开篇,用两本书将书页交叠起来后,请班级中两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来将两本书拉开,但终于未能如愿,以此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这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摩擦力特性。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创造性

  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如α粒子的散射实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等,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将一些静态图文放大,形象、逼真、易于理解。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播放实验视频,例如用手机拍摄旋转的圆盘边缘水滴离开边缘瞬间的速度方向的视频,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慢镜头的方式播放,学生清晰看到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去,这要比看教材上的图片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即便是拍摄视频或者从网上下载视频,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和剪辑,以便于在课堂上恰当地用于教学。这些手段的运用同样要求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将现代教学手段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艺术的再创造。

  以上是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课堂教学艺术化,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也从中获得乐趣,并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加澍.回旋加速器[ J ].名师授课录,1993:414-421.

  [2]王沛清.自感现象[ J ].名师授课录,1993:498-499.

  [3]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浅谈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一般公路设计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工学论文04-30

浅谈设计速写论文04-30

浅谈学案设计论文04-27

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论文06-22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3

浅谈教学中的体会论文04-27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15

浅谈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4-29

浅谈地铁车站的装修概念设计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