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析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势之下,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处境,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能够适应市场的选择,不能仅将提高创新能力只看作是素质教育的部分,而应将其视为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
论文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起码的学历外,对学生具备的多种能力也有要求),其中创新能力是很多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很重视的一个因素。那么,身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如何在地理位置、信息等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与东部地区大学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就取决于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就是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面对未知的领域、未知的知识敢于开拓、敢于钻研、敢于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行为等。一个人的成就除了外在环境,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往往也会决定其最后是否成功。因此,重视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为培养新一代建设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利弊条件及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一般位于西部交通相对不发达、信息欠发达地区,因此,在知识的更新、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诸方面必然呈现滞后现象。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这些高校的教师、领导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除了弊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就地域特色讲,除了课堂内的思维创新外,还可以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寻找适合西部地区的创新出路(如技术革新、教学创新、管理改革等)等。但今天,在许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中很多因素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计划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
大学生培养计划本来是对大学生在四年大学期间怎样培养做出的规划与安排。但是,在许多西部高校(主要指少数民地区),大学生培养计划基本都是制定者参考网上、书本上现成的资料,综合以往的计划做出来的,很少会从地理、信息、学生来源、学生就业等方面考虑符合本地特征和学生要求的培养计划,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更缺少可以操作的安排。很多计划上都写着“培养能力”,毕业时学生除上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四年大学之后能力还是停留在高三阶段。
2.老师授课方式过于陈旧,无法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知识渊博、充满激情的老师自然是受高校学生欢迎的,但是,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很多老师都是本校培养的,尽管出去进过修,但习惯了母校的模式,回来后也就顺水推舟,按照学校的安排授课。况且很多人还忙于进修、忙于拿课题、忙于评职称,上课时使用多年的备课从不更新,更谈不上很好地设计与创新有关的备课、见习了。这种情况在所谓“绩效工资”、“课时津贴”制度制订而没有与培养学生能力挂钩的状况下愈演愈烈——这样导致老师都变成教授,学生除上了一些大学课程,能力没有提高,高校应该对那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付出努力的老师以公正的评价,以此激励更多的老师为培养学生能力努力,而不只为自己的职称、课题努力。
3.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可持续的能力培养体系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散布在省城以下城市的二类本科院校)在地理位置、信息畅通等方面的因素,许多教师并不安心在此扎根而只是以之为跳板。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很难建立起一支使创新能力培养可持续进行的固定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许多民族地区高校改变以往那种刚性规定,应该对那些想继续留下来工作的老师在经济、人情方面予以重视,妥善解决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
4.学校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瞄准东部发达地区,而缺少对西部地区发展所需人才的前瞻
很多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基于本地经济不发达、工厂和企业等单位少,往往把输出学生的目标锁定在东南沿海地区,忽视西部地区发展的潜力和前途。而事实上,随着市场的扩大、国际环境的影响,企业运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且交通设施(主要是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等的改善、内地劳动力充足等,东南地区的很多企业都在试图转移生产基地。这将为西部地区学生向中部、西部的就业转移提供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不需要创新能力了,而是说明在中西部接受教育的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切近社会需求,也更能促进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适合中西部社会需求的能力——只有认清形势、东西兼顾才能妥善解决好东西部问题。
5.学生本身缺乏创新的动力
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但是从历年的招生成绩来看,进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出类拔萃的少,基本都是普通生,偶尔有思维素质高者,可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惰性太浓。另外,很多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更加释放了在中学的惰性,得过且过(泡网玩游戏等),满足于考试得60分,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再者,很多学生寄希望于未来考公务员、考研究生,故只注重于理论与考试能力的训练(有的甚至从大一就开始),往往忽视了实践性、创业性、开拓性等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据笔者调查,不单是由于社会原因,也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有一定关系。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快速发展的社会日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如认为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营造有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造就创新型教师、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导师制[2]等。这些观点基本都具有普适性,既适合东部地区,也适合中西部地区。那么,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到底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除了与其他高校有类似的方法外,还应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1.利用课堂加强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育
对于这一点,也许是各地区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通式,但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应该要求教学内容体现地方特点和非通式化的能力培养目标。
从地方特点来讲,课堂教育(无论文、理、工哪一类)应该在给学生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附带灌输一些本地区的例子(如教育方面,本地区教育发展薄弱,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等有哪些特殊的例子,若成为教师后会采取怎样的措施等;又如机械专业的,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适应本地区田地小、上下坡坡度大的农用机械的设计等)、本地区所需人才的能力(主要是创新能力)要求等。另外,加强对学生如何应对各种需求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各科老师在课堂上要重视的。
从非通式化的能力培养目标来讲,就是参考其他培养模式,在课堂外完成教学内容,即设计一些见习、实践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当地政府部门见习一下电子政务办公,会计专业的可以去当地银行或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了解会计工作等),让学生在参观、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差距和弱点,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改进工作设备或流通程序等,只有学、看、练、想结合,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如何让学生真正用心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涉及到为谁创新的问题。明白地讲,既为民众创新,也为自己创新,只有立定了创新的目的,学生才有信心创新。这是创新动机的培育问题,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灌输的思想。据笔者对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年级开展调查,全班42人,“想创新”的学生只有5人,“想创新”的学生认为创新“顶多就是教育方法上的创新”。至于“本专业外的创新”,75%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高考填志愿时服从分配来的,不喜欢这专业”。20%的学生说:“无所谓,毕业或再说吧。”只有5%的学生主张“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如经商、学好IT技术、学好外语等)”。
2.立足本地区,深化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部少数民族高校除了地处西部,且少数民族比较多,交通、信息较不方便,企业单位不多(行政单位与东部和中部的差异不大)。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来说是不利因素。但是,只要学生走出课堂,放眼社会,还是有不少可锻炼各种能力的场所和机会。就场所来说,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市场、工厂等;就机会来讲,学生可以自主创新(如技术方面可以设计符合本地需要的程序、动画、游戏等,理论性方面可以针对本地区特点经过调查后撰写社会改革的文章等),也可以合伙创业,在创业中寻找各种有别于他人的经营、管理、生产模式等。但据调查,某些高校则采取相反的措施,不是用灵活手段管理,而是对学生的课外创业、提高技能等行为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他们美其名曰“考虑学生的安全”,实质上是用堵塞的方法以寻求一劳永逸的管理,这不但有悖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政策,也不符合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3.营销自己,鼓励学生在社会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高校是传播学术和知识、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在高校里经过三至五年的教育,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因此,毕业后走向社会还不如及早感受社会,到社会中锻炼自己。故作为高校老师和管理者,应该鼓励学生多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如寒暑假到工厂做工或做调查,到行政事业单位见习等),在这些活动中开阔眼界、感受未来的社会、萌发创新的思考。据调查,现在很多学校本来安排了学生在寒暑假要完成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任务,到开学的时候,学生也都把实践活动的表格和报告交过来了。但仔细一看,真正做过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的学生很少,大都是自己摸脑袋写一些胡乱的东西忽悠检查者。更有甚者,表格上要求被调查单位或实践时主管部门签字、盖章,不少学生就请另外的同学给他(她)签名了,而单位的印章呢,很多同学会想办法盖上。这些情况说明,不少高校部门确实是遵照上面的政策和教育规则来安排学生实践任务的,但在动员、管理上缺乏细致的工作。当然,大部分学生本人也缺乏提高自己能力的欲望或动力,就更不用说提高他(她)个人的创新能力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只有将课内、课外、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望及时地适应社会。
三、建立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持久的、健康的体制予以维护。任何脱离制度的培养模式都是昙花一现的热情。所以,在高校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制订相应的制度,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每所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
具体来说,创新能力机制的生成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
1.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多年来,高校常把“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且不断地在培养计划、教学管理中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从这一点来讲,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做得不错的。但在行文或实施中,往往笼统地提“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因此,许多高校管理部门并未从更细的角度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工作的失误。因此,高校管理者不但要制订出细致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评价指标,更要在具体实施中督促教师或其他施行者从敬业爱岗、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严格地按照培养计划执行。
2.稳定培养创新能力的师资
从整体来看,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上文所讲的制订计划以及计划的施行、评价没有老师的参与仍然是纸上谈兵。因此,对一个计划有效的施行离不开有责任心、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某些高校在招聘信息上许以重金,但人家来了以后却又不从生活上、工作上好好关照;或者不注意培养老教师对本校的感情,结果,引进的教师走了,原来的教师也走了,再引进的又是新教师。这怎么能够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任务呢?因此,身处民族地区又不在省城的地方高校更应重视师资的培养、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师资的稳定。
3.通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都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等对其创新意识的激发。除了课堂和校园,应该扩大学生的活动范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高瞻远瞩,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东部和中西部(主要是学校所在地附近)都物色好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除了一般的常规实习,可允许学生在课业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在基地有更多的实践。当然,这可能加大管理成本,但如果将目标主要放在本地区,而只是鼓励(不强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东部发达地区去考察、实践,这也未尝不可。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老家所在地寻找适合的单位一边实践一边审查该单位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弱点,然后写出改进的建议或设计新的模式、软件等作为创新能力培养评价的指标,也许效果会不错。
但不管是学校集体组织还是学生单独外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都离不开学生的勤奋。如果学生的惰性不改,任何方式都没好的效果。所以,从学生进校那一天起,就要通过各种教育和活动帮学生克服惰性、敢于实践、积极思考,这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4.严格培养创新能力的管理
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应鼓励、激励教师做好培养创新能力的计划,并把培养效果作为年终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指标之一。这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就学生来讲,除了每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外,可以要求学生每年提交原创的新成果(理工类同学可以是创新设计、产品或创新论文,文科同学可以是创新论文,也可以是基于调查的解决方案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征设计、创造出新的成果),而且可以将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纳入学生毕业的指标。这样,有了明确的、硬性的规定,即使最懒的学生也得去努力完成。笔者在教学中,每学期要求学生在所开列的最新书目单中选出两本书精读,然后写一个书评、一篇小论文等。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有赖于学校、社会良好环境的洗练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培养。可以说,没有创新思想的领导和老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过来,有了有创新思想的领导和老师,也得有勤奋的学生。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理顺学校、社会的关系,更要鼓励领导、教师、学生从创新意识入手,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对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讲,还应立足本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开创一条创新教育之路。
【试析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的论文04-27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4-27
试析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4-27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4-30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的论文04-27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4-3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04-27
电子专业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4-27
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