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1-09-19 19:50: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论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国内高等学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研究和思考了专业建设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不足,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集群化、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浅论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专业;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都在针对这一重大的现实课题进行着积极的思考,尤其是以创建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更是把这当做重中之重的战略规划来抓好、做好。

  在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一道构成了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能。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元素,是高等教育实现这些使命和职能的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涵盖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关乎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是高等学校竞争力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创建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其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就得有专业,由此可见专业是学科培养人才的载体。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反过来,专业的发展会推动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构成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文基于这一背景来探讨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建设。

  一、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1.专业建设的内涵理解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课程体系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决定着专业建设势必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应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不断强化。

  专业建设几乎聚集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也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也就没有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其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创建。抓好专业建设,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优势、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专业建设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不断得到深刻挖掘,同时新的问题和表象也在不断显现。在如何实施和加强专业建设的认识上和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会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需要认真分析,妥善解决。

  误区之一: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特权”,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属”,模糊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是由其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决定的。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高职高专院校无法企及的学科支撑优势。但是,考虑到学科建设涵盖的.范畴和性质要远远大于和高于专业建设,统筹着高等学校各项建设,因而专业建设从属于和依托于学科建设,或成为其配套建设,从而将专业建置于次要位置。

  误区之二:在高等学校内部,尽管总体设计上有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但专业建设始终是各个教学院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

  从专业设置与布局上看,高等学校所属的各个专业均设置于各教学院系或教学单位,客观上形成专业建设管理的主体在基层、工作的重心在基层,但这也势必造成学校管理层面上的职能缺位,淡化了学校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等管理优势和职能优势。

  误区之三:以“质量工程”建设替代专业建设,形成了专业建设“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格局,难以形成合力。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奖等多方面建设项目,与专业建设有交叉、有融合,引领着专业建设。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重申报、轻建设,把“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能够获取项目立项及立项数量与等级等方面,至于项目建设质量及使用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或提高了教学质量反倒成为次要目标,从而导致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被忽视,割裂了专业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

  3.加强专业建设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

  专业建设要与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相适应,要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要与学科建设相协调。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都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等,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建设标准和衡量标志,但在资源配置上可以通用和共享,两者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建设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因此专业建设水平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科建设水平。

  首先,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后备力量搭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也不会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更不会有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其次,专业建设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与研究基地等等,这些要素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交汇点,可以促使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全方位结合,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凝聚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二、关于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专业建设集群化

  把若干单个、独立的专业集而“群”之,使之发挥“群”的优势,即集群化。其基本思路是以专业设置的要求为基础,根据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学科设置、历史传承等自身条件,结合现有专业数量和结构层次,兼顾二级学院的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将相同或相近的二级类专业集中建设与管理,重新构建专业体系与框架。通过集群化建设可以提升单个或独立的专业无法获得的发展优势,以保持专业竞争力,降低专业结构成本,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首先,资源共享,节省专业建设成本和投入。专业建设集群化的特点在于,集群内的专业具备学科基础相近或相关的背景,是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有着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也会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通用的;其次,优势互补,提升专业建设的运行和管理效率。集群化建设是在充分考虑专业建设内在规律和学科专业框架科学合理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保障能力,发挥群体优势,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

  2.专业建设集约化

  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理念适用于专业建设。集约化建设是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借助集约化建设这条重要途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把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上,从过去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注重增加专业数量的“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专业建设思路上来,在质量建设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资源要相对集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高等学校办学特点、学科条件选择不同的建设路径和推进方式择优建设,避免撒网式的投入;三是要统筹协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盘棋”,改变专业建设格局“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窘境。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专业建设的客观需求,兼顾学科发展前沿成果,集中力量加强课程构建与标准化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内在质量,最终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3.专业建设集聚化

  集聚常指在某一确定的地域范围内、特定的时间里人口和物资的快速集中。专业建设集聚化就是要凝练特色,形成品牌效应,这是维持优质生源和办学高效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基础,有基础就一定会具备某种特色,专业要生存、要发展,紧紧依靠特色还不行,特色是专业存在的基础,没有特色的专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也难以形成品牌。特色是成就品牌的前提,创建专业特色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必由之路,要打造专业品牌就必须创建专业特色。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把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品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追求目标。

  专业建设集聚化要从某种特色切入,在总结中凝练,在提高中升华,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个性鲜明的专业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专业品牌应该是有个性、有特色的。这个特色不能乱搬别人的,一定要考虑到高等学校自身的学科基础条件,确定好专业发展特色,因而创建专业品牌的思路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高等学校专业特色、专业品牌的形成需要学科的支撑。学科引领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把专业建设好,需要在学科建设的支撑和拉动下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特色突出的专业优势。只有这样,专业建设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形成品牌,才能具有竞争力。

  4.专业建设集成化

  在专业建设里,集成化建设就是要以高等学校若干核心专业为基础,融合、借鉴其他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实施重点建设,形成龙头专业,以此扩大专业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全面带动其他专业建设。集成化建设实际上起到一个杠杆效应,通过发挥龙头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撬动整体专业建设,提升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集成化建设是满足一个或若干个专业异军突起、加快发展建设的一种途径。其基本思路就是集中某些专业的“强项”进行有机整合,以弥补专业的“弱项”,扬长避短,促使这些专业优势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挥,以整体形象集中展现,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效率的提高。

  以上提到的专业建设集群化、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是高等学校实施专业建设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四种途径。这四种途径相辅相成、有机联系、辩证统一,其中,集群化建设侧重于专业建设的规模效应,集约化建设侧重于专业建设的质量效应,集聚化建设侧重于专业建设的品牌效应,而集成化建设则是侧重于专业建设的杠杆效应。通过这四种专业建设途径,旨在有效提升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凸显研究型大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

【浅论研究型大学视阈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现代大学视阈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07-29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论文09-21

浅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及对策的论文10-08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检验检疫工作新思考10-14

浅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01-20

浅论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论文01-09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大学德育探讨论文01-19

试析研究型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的论文02-22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学生教育思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