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

时间:2023-05-02 03:06:3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争事实。本文指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归因,并从内容、方法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策略与原则。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教育是一个既非全新也非只限于个别国家的议题。自上世纪中叶起,人文、科学分离所带来的威胁就开始引起各国警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成为共识。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出台了旨在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报告,我国则于1995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视角对中国目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找出如何走出大学人文教育困境的路子,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的空前繁荣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并非都是幸福,严格地说,是一部喜忧参半的悲喜剧。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诸如战争、环境破坏以及人自身危机等巨大的灾难和威胁。“现代科学或现代文明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解决危机的关键在于对科学在观念上的正确把握和定位,而这有赖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清晰体认、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架构21世纪人类文明的重任,加强其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是短暂的,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在发展中一直以实用教育为主旨。的确,以实用理性主宰的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经济与技术的功利目标却导致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导致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决定了当今高等学校既要重视其工具性的功能,即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又要重视其目的性功能,即塑造人的精神方面功能。事实上,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

  (三) 现代人本身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人类的理想追求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同等满足。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低层次的需要,精神需要则是人的高层次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否则,人就等同于动物了。马克思曾指出:“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因此,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大学生完善自己、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性的使然。

  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归因

  (一) 人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隐性作用的被忽视是人文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科学教育之所以能在17世纪科技革命后迅速崛起并成为教育主流,源于科技与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关系。人文不同于科技,尽管对社会发展起着价值导向的基础作用,但这种作用却以隐性状态存在,所以当需要科技推动的经济发展被强调成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时,人文对社会的隐性作用就往往或被忽略或被放在次要地位,教育也会有意无意倾向于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由此受到压制。正因为如此,人文教育的困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之中。

  但这种困境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国际科技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全球性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目标: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为实现这一集中目标,国家在发展规划上会有意无意拔高科技价值,在教育上会强调科技倾向而压倒别的倾向。因为人文对社会的作用呈隐性状态,它与讲究效率的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难以自然调解。因此,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容易过于关注科学技术教育,对教育的指标都充满计量化特征。这样,人文教育不仅在整个国家发展中被轻视,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被套上科学教育的衡量标准,其陷于困境成为必然。

  (二) 对西方大学制度的简单移植是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难以走出困境的历史原因

  三四千年前中国就有自己的高等教育,但真正拥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却是在一百年前因处处挨打而盛行西学东渐的清末。今天看来清末是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时代,因“器不如人”的事实,让即使再保守的士大夫都主张“旁采泰西”、“采西洋之术”,西方的大学制度由此顺利被移植。这个时期西方教育的主流是科学教育,而这种主流又很迎合中国当时急切想“富国强兵”的需求,因此“西艺”、“实利”很快成为当时的教育思潮。但由此产生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在西方教育制度成功移植的同时,不仅没有很好承继中国人的“大学之道”,还断裂了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累积。

  今天看来隐藏着很大弊病的简单移植,自产生之日起却具很强的迷惑性和生命力。自中国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后,“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批评最直截了当的,莫过于‘无裨实用’;提倡西学,最为有力的口号,便是‘有裨实用”。这种观念一直被延续,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这种讲求实用,要求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实用教育思想就成为教育主流思想。不可否认,这种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业化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同时,这种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文理分驰”、“重工轻文”、“理重文轻”的结构失衡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尽管在发展和充实人文学科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努力,但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整体格局并未改变,直到今天,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一直或隐或显,绵延不断。

  (三) 大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化与知识化是大学人文教育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的流露、是感情的交流。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反思”’。反观我们的教育模式和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在许多高等学校所实施的教育中,认知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情感教育只作为附庸,被边缘化,教师讲授的人文知识只停留在概论上、书本上、课堂上,而不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弊端丛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很难确立人文学科地位,而且这其实也是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灌输,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却被忽视。因此,这样的人文教育在到处充满评估的教育现实中不可能被重视,也不能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更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其结果,留给学生的也只是人文知识。

  四、重拾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原则和切入点

  (一)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德育为首。德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要求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从爱同学、爱专业、爱学校做起,把高尚品格的培养融入具体的生活实际之中。

  2.坚持高品位。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外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并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课程结构,引进国粹,引进经典,引进高雅艺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各专业要结合本专业的特殊性,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出发,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3.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人文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交给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去完成,也不能仅仅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应该渗透和延伸到所有学科之中,尤其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

  (二)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路径

  1.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前提人手。人文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应该注重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动性发挥的教育,才反映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讲,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这就要求人文教育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的情感需求,以生动感染生动,以激情点燃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从重视大学生的践履这一长效机制人手。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人文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在本质上是解决“应当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知识性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注重引导大学生“悟”。

  如何引导大学生“悟”?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校应针对当代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大社会环境和核心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创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支持、发展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活动。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纳入教学体系的,包括专业见习和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公益劳动和军事训练等;另一类是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的,包括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援助活动、“三下乡”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科技开发活动等。

  3.从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辐射性功能人手。(1)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和人文个性特征,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艺术熏陶。(2)要注重内涵,突出重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育人功能,满足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凝练学校文化精神、提高学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要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确保秩序优良。

  4.从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手。面对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变得愈来愈重要,也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或改变的先决条件。如今学生的优点长处很多,但情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抓住合适的时机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04-29

当代大学生诚信论文11-19

当代大学生升学优于就业辩论论文09-02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论文04-27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的论文04-2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现实性维度04-30

关于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的论文04-27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05-01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论文05-01

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