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对民办高校的教育培养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根据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并且有过硬的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的角度入手,从而探索民办高校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实施策略,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多学科交叉
一、时代要求
市场经济多样性对民办高校提出了要求:第一,民办高校作为大众教育时代的产物,应当主动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和岗位适应性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确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变化将日趋频繁,部门与行业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保证其基本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所侧重、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内涵及特点
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而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服务区域经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思维敏捷,一专多能,具备一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理论够用,实践为先。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强调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要基本通晓两到三门专业或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并能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和专业细化的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将知识结构拓展至相关的学科,提高实践能力,能在合适的岗位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能力综合,情、智并重。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有专业所需要的能力技能,还要能够将多学科的能力相融合,达到对原有学科知识能力的超越,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情、智思辨能力。具体而言,复合性能力可以归纳为:(1)学习能力,即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而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2)公共能力,指能够运用方法学的思维解决不同情境下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3)创新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工具性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等现代工具手段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生活实际的能力。
3.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基本的文化沉淀和人文精神,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清晰的思维、较强的判断力以及处事能力。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多种专业技能和基本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处事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并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策略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确定复合型人才目标定位。民办高校大多是招收二本、三本或高职高专的学生,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基地。因此,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紧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多功能型人才。民办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资源以及民办申报新专业的优势,抓住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背景,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特色专业。北京地区民办高校应依托大北京的战略布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会计、保险、商贸、物流、文化、会展、旅游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
如英语专业相关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复合;英语专业相关课程与涉外法律专业课程的结合;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关课程的交叉;IT相关课程与财经相关课程的复合;市场营销相关课程与网络、多媒体等专业相关课程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课程的对接等。 2.多学科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框架。民办高校由于生源文化课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育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情、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以项目教学为导向,打破专业壁垒,进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用并举,完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适时教育,情、智并重,一专多能,文理兼顾,建立跨学科的模块式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技术更新频繁、岗位多变的特点。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按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体系为基础,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基础理论教学上,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要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相比专科高职教育要强,但相比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会弱一些,可以是跨学科的模块式教学。专业技术课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以及一定的适应性,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3.情、智并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不同课程的有机组合,它决定塑造人才的模式和学生知识结构。目前,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一个模式,不同学校是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这样可能限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可能阻碍学校自我发展、办出特色。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坚持“少而精,拿到手”,突出应用性,课程设置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偏好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适时教育。学科间的不同课程相互补充,实现交叉选修,实现专业优势互补。既有大学科的共性基础课程,又有跨系、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不分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要破除“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设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去改造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课程体系除了迎合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和人文素质,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如构建通识课程教学平台,对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对文科学生进行科普常识教育。同时开展小学教学活动,面向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
民办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能服务区域经济,而且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公信度。
4.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强势学科群。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主要依托所在城市,坚持大众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造就一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服务等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其学科特色要体现城市主题,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局限,学科建设应注意发展与城市相关的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城市问题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城市问题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所在城市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师资、实验条件等),实现横向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民办高校的学科群建设,形成强势学科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5.民主治校,专家治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校企合作交流。民办高校“家长制,一言谈”的治校治学方略一直被社会质疑,也影响到优秀人才加盟民办教育队伍的意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是普遍的问题,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却非常需要既有学术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管理队伍。因此,民办高校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管理机制,给双师型教学及管理人才以宽松的进出环境。
民主治校,打造校系两级管理干部队伍,公开竞选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任期制。专家治学,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研究、实践团队,专家请进来,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教师送出去,教师轮岗去企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使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使相近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同时重视教师个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帮扶政策,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
【浅析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05-02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 论文04-30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论文05-02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教育论文05-02
浅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04-26
改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浅析论文05-02
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论文04-27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05-02
浅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与策略研究的论文04-27
浅析企业竞争的服务营销策略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