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析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七大机制论文
摘要: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竟争。人才的竞争,关健又是创新精神和新能力的竞争。为了适应时代和高校发展的要求,应从教育理念、组织、目标、环境、学科结构、课外教育和评价等七个方面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
关键字:高校学生 创新能力 机制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需要,也是增强高校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特点.从七个方面改革培养高校学生创造力的机制。
一、教育理念机制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的依靠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改变,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的更新期将越来越短,新知识高速涌现,信息量成倍增长,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将受到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具体到每个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创新理念起源于外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广大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组织机制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组织机制,必须制定一整套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的法规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以避免有可能出现的推诱和扯皮。
在当前形势下,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组织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改革那些存在严重弊端的,基本不适合新时期需要的原有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或改善那些基本适合新时期需要而在某些方面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原有体制或机制;三是新建一些原来没有而新时期又迫切需要的制度和机制。例如创新工作责任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目标又迫切需要的制度和机制。例如创新工作责任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目标考核制度等。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建立起在党委领导下,党委、行政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覆盖全校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机制。此外,在校内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抓好教学业务工作的同时,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给师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求实、求新的氛围,并且制定具体的检查、考核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此项工作的随意性和不连贯性。
三、目标机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个性教育为前提,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共性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个性教育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个性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性发展的。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个性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首先应体现在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的思想意识进发出来。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从改变教学方式人手,反对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同时提出几个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去思考、判断、分析、选择,不迷信书、不迷信权威,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其三,正确掌握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人的思维是人的主要活动功能,其中想象是创造思维的关键,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发现,就没有发明创造。人类的每一项成功都是从想象开始的。高校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大胆幻想、猜想、设想,向科学未知的领域进军,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动练,以尽快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环境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面临师资不足,源于两个客观现实:一是人才流失。一些高校,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院校,优秀人才或出国或进三资企业,高校缺乏吸引人才的客观条件,并存在隐形流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而没有精力搞好本职工作。二是二近亲繁殖。相当部分教师.“|同出一门”,使教师视野和思路不开阔,不利于教师创新、提高。
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一支合理流动、动态稳定、新老交替、专兼结合、信念坚定、业务精湛和待遇落实的高校教师队伍。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协调,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慎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校园内的环境和充分利用好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国际间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五、学科结构机制
必要的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前提条件。著名的科学家钱其森曾经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应文理交叉渗透,文理科之间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好处。
在高校教育中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试行学分制,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另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高校制定出科学先进的课内教学计划,同时还应将课内外教育培养有机结合,设计出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方案。在当前,课外培养计划在贯彻创新人才教育、优化整体培养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拓宽基础、开展素质教育、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课内外结合的人才整体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应该说是势在必行。
六、课外教育机制
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依托。清华大学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坚持十几年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学生创新行动为主体,以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为内在目标;以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依托的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与实践,形成了以学生创业计划竟赛为载体、以创业教育课程和国际交流为动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格局。我们要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育人功能,形成有特色的、崭新的高校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侄桔,推翻“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将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逐渐纳人到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七、评价机制
要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努力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必须象考核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那样,以明确的责任和可操作的评枯标准来衡量工作的实绩,并且要同学校的教学、管理、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注惫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统一,不能搞急功近利。
要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作的激励机制,把考核和激励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认真制定整改计划,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和保证措施,逐步解决考核中所反映的较深层次的问题,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能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益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项工作真正贯穿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这是一项具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评估体系、组织结构、实施程序、方法技术、结果反馈等方面的有序组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使之完善。
【试析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七大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4-27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5-02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5-0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举措论文05-02
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5-02
试析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4-27
论从复制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5-0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的论文04-27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