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

时间:2023-05-01 19:02: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探索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大学生本身还是从高校党组织的长远发展乃至国家的兴旺发达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作为培养人才,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如果所培养的人才,社会责任感基础薄弱,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可能颠覆民族、国家的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个院系,其中1家高职和9家本科院系,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年级为大一到大四,其中共青团员355名,党员55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从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如下。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在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责不起来——无法负责”;“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没用——负责任没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是吃亏”。这些都是对责任感的肢解和歪曲。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重点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2.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许多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很少。调查显示,对“你入党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只有50%的人选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48%的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而2%的人选择“为了个人荣耀”。

  3.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择业方向时,有24%的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有24%的学生选择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有15%的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或国外工作,而只有10%的学生希望自己到西部工作。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

  二、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党组织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从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入手,才能发挥出高校党组织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作用。

  1.舆论引导

  一种积极的代表历史潮流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舆论是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推动社会生活的积极变化。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联合校园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网络等现代社会舆工具,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积极的利用社会舆论巩固大学生已有的责任行为,使这种行为逐步强化为行为习惯,这样,基层党组织通过创造强大的优良社会舆论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认识与责任行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

  2.环境熏陶

  高校党组织需要树立环境育人理念,环境是“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路径,也是很有效的育人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形成优良的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道德评价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使人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成为主流。这样可以把校园软、硬环境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出来。

  (2)优化社会大环境。高等学府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党组织积极主动地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所在城市的党委政府加强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建比较自由活泼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心情舒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承担全面责任。

  3.强化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提供制度保证。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把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并辅以相应的赏罚机制,是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必要制度保障。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责任认识要想不断巩固,必须与一定的制度约束相结合,与一定的赏罚机制相结合。这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

  4.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实现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园文化活动、旅游、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献血、义务劳动、家务劳动、为希望工程捐款,智力扶贫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这些活动每个学期都进行,大学生自觉自愿参加,这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大学生的激情、青春朝气与活力,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根本路径。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认识了国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磨炼了意志品质,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伟大,科学技术的重要,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为国家尽忠,为家庭尽孝,为他人尽爱,为社会尽责。

  5.典型引路

  典型诱导法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大学生提高责任认知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本质上是仰慕、向往英雄人物的。先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非常现实、十分直观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是激励鞭策大学生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园媒体中开设了“工大人风采”等栏目,专门用于树立正面典型,报道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人物。因为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所从事的活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通过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使大学生们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效仿。典型诱导法将抽象的道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和仿效,具有形象生动和可接受性的特点,是高校党组织应该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好方法。

  6.自我教育

  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仅通过外部教化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这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实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投入,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

  三、结语

  作为高校党组织,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完成人生目标的转变。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探索,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以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即培养出“德才兼备”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3.

  [2]杨笑卉.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9,(5):332.

  [3]曾庆璋.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J].南方论刊,2006,(7):32.

【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相关文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规律与途径论文05-02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论文04-07

高校体育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实现途径的论文04-27

高校体育师范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论文05-02

探析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及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途径04-29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途径论文04-28

培养学生“数学化思想”的实施途径 论文04-30

大学生培养礼仪修养的途径03-21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论文04-27

漫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