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的探索论文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半年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材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结合一节研究课《数据的排序和筛选》,谈谈自己的体会。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为高中选修课《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三章的第一节,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如何创建数据库,添加、修改记录等,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学生已经在EXCEL中学过排序和筛选的基础,我对本节课教学安排如下:
引入:同学们已经在数据库中输入记录,那么,默认情况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如果要调整记录的排列顺序,你有什么办法?
讨论完毕后,引入“排序”的概念,然后教师演示课本的范例,接下来学生开始练习,完成后交流总结。
课堂后半部分演示“筛选”的操作,流程与前面一致。
在一个班级上完课后,学生们反应平平,因为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就是这样完成的,大多数教学案例也是这样安排的:“问题引入”à“教师演示讲解”à“学生练习”à“课堂小结”,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效率很高,知识点也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多巡视留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小结中有所侧重。而缺点也是明显的: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过于侧重技能训练,脱离学生实际经验,重视功能而忽视需求。对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也没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鉴于以上的弊端,我决定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修改教学设计,重新规划。由于教材中对于“排序和筛选”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学生对于该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改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过程如下:
在引入概念后,我没有演示任何操作,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操作;然后采用“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为例,提出任务:
1.查找出作品得分最高的作者姓名;(单字段排序)
2.按照“作品类别”和“作品编号”将“参赛作品表”重新排列;(多字段排序)
3.找出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数量;(选定内容筛选)
4.查找并统计“小学组”里“网页设计”的作品名称及其个数。(高级筛选)
同时提出两个探究任务:
1.“参赛作品表”中如果按照“获奖等级”升序排列,会得到什么结果?为什么?(汉字排序)
2.统计“中学组”中“电脑绘画”的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总数;
练习中,安排了两个活动:在排序的两个任务完成之后,请一位同学在教师机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在筛选的任务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请优先完成的同学总结经验。最后,讲解完探究任务并总结,之后,开始拓展思考:排序和筛选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采用新的教学设计后,我又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中间穿插学生的个人演示以及小组竞赛的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热情,积极完成所提出的任务,能够灵活地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对探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良好,但是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设计中的自主学习是一个亮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部分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或者阅读能力不够的学生,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中间穿插的学生个人演示和小组竞赛,能带动课堂气氛,但仿佛也成了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并没有参与进来,略显得华而不实。最后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也没有很好的展开。
因此,我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层教学的方式,并加入了网页练习和自我评价,以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教学效益和课堂时间的关系,删除了个人演示和小组竞赛的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1.问题引入、导出概念
本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知。
提问:“排序和筛选”有没有接触过,能否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应用?
师生共同讨论,可能学生会说到EXCEL中成绩的统计,举例补充学生的发言:
在“华军软件园”中下载软件,输入相关的软件信息后,可以根据软件的大小、发布时间、人气值来排列顺序;
QQ软件中查找用户,可以根据地区、年龄、性别等条件进行设置。
引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体会排序和筛选的用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时导出概念:
排序:按表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重新排列记录顺序(升序、降序)。
筛选: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数据记录,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暂时被隐藏。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某音乐网站已经收集到了2007年第11周流行音乐的数据,希望能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你能否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本周专辑销售量的总冠军;
2.根据销售量,分别制作港台和大陆的音乐排行榜;
3.在MTV排行榜中找出所有女歌手的作品。
4.在MTV排行榜中找出国内(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作品,并统计个数。
探究1:将“中国音乐排行榜”里的记录按“地区”升序排列,结果如何?为什么?
探究2:在条件准则的设置中应用了一些符号和短语,究竟这些符号及短语的使用有没有什么规定?表示什么含义?
以学生喜爱的音乐排行榜和MTV排行榜为范例,既贴近实际生活,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防止出现上次出现的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自主学习支持:
步骤说明: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录像帮助:提供事先录制好的录像演示文件,动画再现基本操作的完整过程;
文字帮助:Access中自带了“帮助系统”,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了解操作要点;
师生帮助:指定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相互协作完成;感觉困难的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
练习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高级筛选,我演示了错误的设置及运行结果,加深了学生印象,有助于了解复合条件的逻辑关系,消化了本节的难点。
3.自我评价,学以致用
学生完成本课知识点练习,内容包括学生对于这节课学习评价的自评,本节课知识点的考核、“厦门马拉松报名表”相关统计等内容。通过网络判分系统,实时展示练习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
网页中的自我评价如下:
ⅰ.对于本节课“排序”的内容,你认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不会
ⅱ.对于本节课“筛选”的内容,你认为自己的掌握程度()
A.很好B.较好C.一般D.不会
ⅲ.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不太理解的内容有()
A.单字段排序B.多字段排序C.选定内容筛选D.高级筛选E.其他F.无
4.内容小结,课外思考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表现、教学亮点等,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问题教多的地方进行提示总结。
课外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排序和筛选?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设计完成之后,我在不同的班级又尝试了一次,学生较为积极,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几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发挥教学效益,提高了教学效果。网页练习结果的反馈,自我评价中掌握程度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学生达90%以上,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问题依然存在: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和时间关系,对于学生个体参与程度还是掌握不够。
虽然只是一节普通的研究课,两次改动后,收获很大,感触最深的几点:
1.回归生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内容上更加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学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和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发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一开始就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概念,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进而引出教学内容。网页练习中加上了“厦门马拉松报名表”的统计处理,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课堂上自始至终穿插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获得体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备课的重要一环就是备学生。
新课程提出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学情分析时,虽然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是学习资源单一,忽视了部分学生较弱的操作基础和阅读能力,导致第二次授课时,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直到最后的设计拓展了学习资源,分层教学辅助,才让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新课程中,备学生与备教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3.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上课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一个具体的软件上。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软件教软件,而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为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一线的实践者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改革还处在试验的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笔者和多数老师一样,曾经最关切的就是“面对这样的教材如何上课”。长期以来“对着书本讲操作”的教学,形成了一种惰性,面对改革只能模仿,缺乏新意。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思考、多加反省、多加探索,才能真正跟上课改的潮流。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自己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创造者。
【信息技术高中新课程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探索体育新课程改革方案论文12-03
教育中的政治新课程理念探索论文12-06
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历史教学论文01-1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途径探索论文12-29
信息技术互动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1-06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2-18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索论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