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

时间:2023-05-02 06:06: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着,而是承担教书育人重要职责的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和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者和开发者,首先必须使教师自己成为自行设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生命主体,而要实现教师生命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科学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整个专业发展的进程。教育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而且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不断推出,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使命也在不断的更替和发展,从《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开始,人们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人治方面,隐形的,显性的,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下更是给教师赋予了许多的使命,但是无论怎样,教师的有些使命永远不变。

  第一,“身正人范”永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在涌现出来,如远程教育、媒体教育、网络教育等。但是无论怎样,这些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学校教育,无法取消教师的存在,就是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在学生的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牵引着学生向前走。如果这根线断了,学生就会失去目标。这跟无形的线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的模范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名分上的关系。这就需要社会来维护。社会要尊师,尊师不在是封建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自身打造树立,努力从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上不断完善,这也是最重要的。相应教师的许多行为会受限制,教师必须要做到“身正为范”。第三,把握好师与生的关系,定为好自己作为教师的位置,在与学生交流活动中,不能损失教师的形象。要做好一个成功的教师确实不易,但我们要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完善,不断追求。

  第二,“因材施教”永不变

  我们传统地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挖掘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的前沿的。而现在我们应知道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的价值,学生具有全体性有正当的权利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尤其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体现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教师教育的成败。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一意孤行。在课堂中提问时,有些老师只是提问差生或按座位回答,结果有时候出现都会回答的情况,而去批评学生,从而不能完成教学生的任务。所以我们应熟悉学生,有阶梯地提问。出现冷场要想办法解救,不能弃而不管。应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多给学生鼓励与表扬,最大可能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更不应以强硬手段使学生在恐惧中生硬地强化吸收知识。要充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构建创新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角色互换。新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决策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要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探索性地学、创新性地学、合作性地学。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宽容、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亲自动脑动手、积极探索,让学生亲历整个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真正获取知识、方法、技能,并从中受到情感、意志等教育。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把课堂教学视为简单劳动的观念,创建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体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使学生形成主体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督促管理”永不变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老师对学生的督促与管理出现了误解。淡化了对学生的督促与管理,尤其对学生的督促力度进一步弱化。其实其他教育形式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就是因为在教育中不能缺少老师的督促,而且需要持久的督促。荀子《劝学》中说:“木直中绳,楺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楺使之然也。”从这里我们知道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的原因是“楺”。楺需要在火熨的条件下久置束缚方能成型。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也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或行为上的不足,需要老师适时地,不间断地,持久地校正强化,才能使学生改正过来,这需要教师有责任心,要有耐心,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塑造要有信心。

【新课改下教师不变的使命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反思论文05-0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究论文04-28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思考教育论文05-02

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训练技能培训的论文04-27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音乐教学均衡发展的思考论文05-0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04-30

新课改视觉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的论文04-27

在新课改理念下,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论文05-02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思考的论文05-01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打造和谐互动的体育课堂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