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练技术在高校通识教育的可行性论文
[摘要]教练技术是一门个人和组织潜能开发技术,它和通识教育本质相通,二者都试图通过对人本体的探索、觉察、发现,来实现精神的通融或人事的通达。教练技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操作流程,能够在“术”的层面,为通识教育提供策略和技巧,加强高校通识氛围,促进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通识精神,逐渐深化通识底蕴。总之,将教练技术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是可行的。
[关键词]教练技术;高校通识教育;可行性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文雅教育,它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1]通识教育伴随西方大学的变革与发展,一直到当代都是国际高校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二十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关于通识教育的各类实验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至今都未形成清晰、系统、可操作并有实效的模式。教练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个人和组织潜能开发技术,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的对话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天赋潜能和职业潜能,帮助被教练者有效地达成目标。教练技术于21世纪初引入我国,现在正广泛应用于组织或个人的管理与提升。通识教育和教练技术的焦点都是“人”的开发和培养,那么二者是否还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在管理领域已取得巨大效果的教练技术是否适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是否能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取得同样良好的效果?这些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
自通识教育在我国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这表明我国教育界对于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这一点是赞同的,而就成效来说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低效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识教育的实施几乎牵动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国家的教育制度、小中大学通识教育的贯穿和衔接、各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管理等等,其中任一方面的实践都会影响通识教育的效果。就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来看,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单一。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大多是通过通识课程来体现的,通识课程只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包括专业课程与课外活动,包括大学的硬件软件建设。另外,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有偏失,认为“通”就是“通才”、“通识”就是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儿,所以就给社会人文专业的学生开基础易学的理工选修课,给理工专业的学生开各种社科人文选修课,简单追求领域的覆盖面,却忽略了通识教育中“通”之本质为“贯通”、“通达”,忽略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通融。其次,通识课程大多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由来已久,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改进了不少,课堂上一般会采用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但仍是以讲授法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样很难达成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最后,缺乏具有通识精神的教师。通识精神反映了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在目的和本质要求,“其精要在于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和开发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2]我国大学的师资大部分本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已有的教育传统有天然的依赖性,长久以来的专业化教育又使得老师们“又专又精”,缺少“对多种知识的通融”,难以贯彻“通专相融”的教学思路,难以引导学生领会通识精神、培养通识人才。
二、教练技术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尽管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中碰到各种困境,但这并没有让研究者止步,教育界仍在不断摸索通识教育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将教练技术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通识教育的实现。
(一)教练技术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教练技术在国外
教练技术(coaching)起源于体育界。20世纪70年代初,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兼网球教练蒂莫西高威意外地发现,一位临时调来的滑雪教练教出的网球学员竟然比专业网球教练教出的学员进步更快。他对这个有趣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原因是专业网球教练对学员的动作要求严格并且不断示范和纠正,导致学员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动作是否规范上,当网球飞过来时却手忙脚乱。滑雪教练对击球的动作没有特别的规定,只是通过开放式提问要求学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根据球飞过来的方向自行调整动作。由于学员自主抉择、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反而学得更好,打出了更好的球。后来,高威把这个觉察延伸到商业领域,撰写了《网球的内心游戏》等系列畅销书籍,通过教练技术辅导企业进行个体高效学习和思考。这可以说是教练技术的发端。此后,人们进一步深化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专业教练这个行业,帮助很多企业和个人取得了巨大效果。国际教练联合会(ICF)等机构,培训了大批的优秀教练;一系列的研究专著喷涌而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著名大学陆续开设了教练课程;据美国管理协会报告,超过一半的公司在应用教练辅导;据《财富》杂志调查,教练产生的成果是投入成本的6倍。[3]
2.教练技术在我国
教练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但发展却很快。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以翻译原著的形式引入大量国外研究成果,也有少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练技术著作;在中国知网上,以“教练技术”为主题搜索词,截至2015年9月,一共有3264篇文献;教练技术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学校、机关等各行各业。早在2006年左右,就有学者尝试把教练技术引入教育业,至今在知网相关的文献也有百余篇。从文献研究成果看,教练技术主要运用于课程创新、教育管理和人员培训这三个方面。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行政公文写作课等课程中,已成功运用教练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练技术还被运用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班干部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了一个个有活力的管理团队;尤其是广东的吴海洋校长,他借鉴教练技术管理他所任职的各所中学,创建了广东最有竞争力的“教导型”学校。还有一些高校引进并实施教练技术来培训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实践指导老师等,以更本位地关注学生,提高工作效率;也有的高校用教练技术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教练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性强的培训体系,也这正逐步运用于教育的各方面,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在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中注入教练技术来培养学生的通识精神、达成通识教学目标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教练技术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1.教练技术与通识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
通识教育自文雅教育演进而来,内涵是要“从人类生命的主体出发,采索心灵、解放精神”,[4]它探索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宇宙的和谐、生命的尊严、心灵的满足、生活的价值等。教练技术的精髓是帮助被教练者设立目标、厘清现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并积极持续地采取行动来实现目标,展现自我价值。它通过教练过程,唤醒被教练者对自己的察觉,超越自我,从一个被惯性所制约的生命蜕变成为一个自由的生命。教练技术和通识教育在本质上的相通点,在于它们都尊重个体的人,它们都试图通过对人本体的探索、觉察、发现,来实现精神的通融或人事的通达,帮助人们释放自我能量、超越个人的障碍和局限,达到个人的最佳水平。
2.教练技术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化对通识精神的认识
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孤立的一类课程,它与学校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诸多部分融合在一起,仅仅通过其中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实践是很难达成通识教育目标的。教育界花大力气来实施通识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忽略了“人”,这个“人”指的是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不仅包括制定宏观政策的管理者,也包括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和教辅人员。上述所有的环节与过程,都要由这些教育工作者来实施。如果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缺乏通识底蕴,或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有偏失,甚至不知通识教育为何物,那通识教育如何能顺利实施?深厚的通识底蕴、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通识精神的引领下长期积累和浸润才能形成。而教练技术关注的就是“人”本身,它可以结合通识精神设计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的提问,通过连续的技巧性的对话使教育工作者深化对通识精神的认识。
3.教练技术能为通识精神的外化提供“术”
通识精神外化,是指在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实现通识精神内涵。教练技术能够在“术”的层面为通识教育提供策略和技巧,来加强外部环境的通识氛围、促进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通识精神并逐渐深化其通识底蕴。首先,教练技术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从自身的角度理解通识精神。教练技术的焦点是人,它可以通过教练过程来唤醒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觉察,直面问题,发掘自己蕴藏的潜力,建立自信。其次,运用教练技术教师可创新教学方法、辅导员可提升辅导技能,这将有助于在课堂内外实现通识精神。教练过程本就是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员在相关的学习领域提升能力和思考的技巧,获得普遍性可识别的能力,这也就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最后,教练技术操作性强,便于教育者学习和应用。它从实践中千锤百炼逐步完善,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集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领导力研究等之大成,却深入浅出,通过容易操作的教练流程来影响人们。另外,教练行业有不少成熟的培训机构,有丰富的教练培训经验,有需要的学校可与其合作培训高校教育者,使在较短时间内外化通识精神成为可能。
教练技术不仅是一种严格应用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管理的方式、一种对待他人的方式、一种思维的方式。教练技术能帮助学生建立觉察力、责任感和自信,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宽其思考的维度,超越个人局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价值。教练技术既与通识教育本质相通,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践操作流程,所以将教练技术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64-68.
[2]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3]约翰惠特默.高绩效教练[M].林菲,徐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
[4]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26-37.
【教练技术在高校通识教育的可行性论文】相关文章:
从大学生追星现状看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04-29
高校教育论文04-30
试论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05-02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04-29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在新闻教育中进行通识教育改革05-02
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04-30
大学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05-02
在通识教育中学生的地位初探05-01
现代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