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通识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对策思考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调查,一些高职院校仍存在通识教育理念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国外通识教育发展中有价值的经验,从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通识+专业”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瓶颈;对策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识融通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很多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反观高职教育领域,通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却非常缓慢,甚至不容乐观。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掣肘因素几何?发展路径何在?准确把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科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调查分析(示范性院校1所,骨干院校2所,普通院校1所),当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在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高
在大学教育的现实处境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一直表现出一种失衡的现象。特别是在高职教育领域,在专业教育居于强势的情况下,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有的高职院校仍偏重专业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通识教育。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育理念,只是一味地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而淡化了“以服务为宗旨”的根本要求,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较低。因此,加快发展高职通识教育,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2.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不断增多,然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整体来看,课程内容未能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仅限于人文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课程领域的划分也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未能体现出通识教育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以某学校“数字出版专业”为例,该专业3年期间共开设43门课,其中体现专业教育的“技术与应用”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总计32门,占了总课程的3/4,专业选修课也主要侧重“数字教育概论”“数字营销实务”等内容。可以发现,课程设置仍停留在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能化”“实用化”倾向。此外,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通识教材也较为匮乏,许多选修课只有讲义没有教材,较大程度地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3.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通识教育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仍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调查发现,有些专业任课教师来自其他教学部门,实际上是“兼职教学”的角色,缺乏完整的学科背景和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师知识面专业化有余,而通识教学能力不足。在教师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学校重视专业教育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在职称评审、教师培训、在职学习等方面更多倾向于专业教师,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通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低。另外,由于没有制定完善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多数教师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也不愿投入过多精力从事教改工作。
4.缺乏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保障体系
从管理体制看,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通识教育的实施仍是各系当家作主,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和保障,导致通识教育教学成果不显著。从人才培养机制看,通识教育活动体系也不够丰富。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将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两个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环节上,高职院校的认识也有所偏颇,有的学校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有的学校轻视“软环境”的建设,缺乏营造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缺少有利于提升技能水平,又有助于熏陶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二、国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1.始终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关键,决定着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国外通识教育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首要问题就是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讨论。国外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发展中,始终体现着贴近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特点。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作为社会个体,应当具有为生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作为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关注社会幸福,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架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重视方法的基础性和现实问题应用性之间的结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明确个体社会职责的方法。
2.构建了系统性、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是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从人才需求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教育者和雇主的共识,培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避免过分专业化和片面发展。高职院校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了通识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构建了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较好地满足了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分布模式、自由选修、名著课程和核心课程四种形式。总体来看,课程安排普遍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且内容丰富。三是形成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采用学分制,一般不少于45学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鉴别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判断鉴别能力,以及在某些知识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等方面。
3.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通识教师队伍
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师选拔看,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一般应具备硕士学位,接受过正式教育且有相关实践经验。从教师来源看,由于通识课程是专业群的一部分,教师也纳入到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师资队伍跟着课程和专业走,如果所教课程属于通识课程或通识专业,身份就是通识教师,如果不是,身份也相应发生改变。从教师结构看,形成了合理的专兼队伍比例,其中专任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兼职教师来自社会各界,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一般也应具备硕士学位且实践能力突出。从教师考核看,多数学校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习或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
4.建立了校企合作、内外联动、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
外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详尽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特色管理模式。国家层面,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对通识教育的实施进行组织统筹和指导管理,定期组织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对教学进行评估,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例如,我国台湾地区设立的“共同教育委员会”等。学校层面,建立了系和校两级课程设置委员会。其中,系课程委员会主要由系主任、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组成,负责通识课程的设计、审核和修订,校级课程委员会主要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代表等人员组成。通识课程的增设或改动,需要先行申请系课程设置委员会评审,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行业企业层面,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委派专家、技术能手参与通识教育管理,指导高职院校制定灵活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突破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共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思想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成败。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成为“准职业人”,更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施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工具理性、机械和技术逻辑,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人的情感、意志和道德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通识教育观念,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营造全环境育人氛围。
2.加快课程改革力度,构建“通识+专业”结合的课程体系
当前,简单地将公共课、基础课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已成为常态,课程数量多且缺乏特色。因此,我们要改变把通识课程看成“简化版”专业课程的现状。一方面,按照通识教育内涵,加快通识课程改革,着力塑造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变“套餐式”课程为“拼盘式”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按照“通专”结合的原则,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开发通识教育新课程。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分界,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通识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3.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做强做大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更宽广、更严谨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善于将丰富的学科知识融入通识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知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提高通识教师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在职学习等方面的机会,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到通识教学中来。
4.完善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高职通识教育保障体系
政府层面,要加快建立高职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强化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保证高职通识教育有效实施。学校层面,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的增设或改动,需要逐级申报、逐级审核,形成校、系、专业三级管理体系。行业企业方面,要积极参与制定通识教育管理制度,为通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根据办学特色、学生特长、行业特点等方面,积极开展各种通识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通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建平.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其目标定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54-56.
[2]向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7):37-39.
[3]彭振宇.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3-88.
[4]刘喻,白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2):58-60.
[5]彭振宇.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2(10):87-91.
[6]薛继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84-87.
【通识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对策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铁路物流发展的瓶颈与对策04-28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04-29
大学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05-02
中学体育教学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04-30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04-29
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教学论文05-02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职公共外语发展刍议05-02
能源储备: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一项对策05-02
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