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师承教育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现代医学传入,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使中医药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1],但也存在中医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人文底蕴等问题。因此,在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今天,借鉴传统师承教育方式,探讨两种教育各自的优势,研究实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1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精髓
中医师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石。汉代前已有师承授受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现代也有许多中医以师承方式成为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父关月波即其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师傅等。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法,受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医学知识[2]。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江西中医院对当代百名老中医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其中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教师,只有3%的人是无师自通[4]。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就是让学徒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师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为本[5]。国医名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因此,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将实践放在第一位。传统的师承教育中,师徒如父子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师傅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甚至从中悟出新意。师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专长,也只有通过口传心授,才能被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6]。中医师承教育中,师傅不仅传授医术,也很重视医德培养。《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言。学生跟师抄方侍诊,在观摩师傅治病救人、处事待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傅遴选弟子时,首先注重其品德,再观其悟性,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的方方面面,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2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大大扩增了中医教育的规模,有利于中医教育的普及;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虽然强化了中医系统理论教育,但很难按照中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教育、轻临床实践的现象,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院校教育常常重专业、轻基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减少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学生普遍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较单一,学术视野较狭窄。目前我国各类中医院校已达数十所之多,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育、照本宣科的传授,虽培养出了大批中医毕业生,但并未出现名医辈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反而陷入中医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困境[7]。那么,这种缺陷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弥补呢?除了适当增加见习、实习学时外,采用师承模式辅助教育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3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改革重在汲取传统师承教育的经验
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这有利于发挥中医传统教育特色,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8]。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不仅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还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更是中医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挖掘和凝炼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相融合,是创建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都有优点与不足,若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语)。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要求学生熟记理论,背诵经典著作,强调在应诊中的融会贯通,基础理论学习和侍诊见习同时进行,从而奠定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传统师徒传承形式,以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病例讨论及医案整理等多种方式,分别从医术、医理、医道、医意、医文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不仅要传授医术,也要重视学生医德、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培养。这与现代医学生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一脉相承,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对师承教育进行定期考核与督察,也是现代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考评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要注重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考查。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于单纯的院校教育,要突出中医师承特色,如重点考核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而获得的新启发;或是跟师学习期间,对教师临床技巧、用药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或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跟师受教获得的知识、得到的启示等。
4结语
中医师承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层次,而应是贯穿于中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模式。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翟双庆,石琳,吴宇峰,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2,31(2):11-13.
[2]王琦.师承论[J].中医教育,2006,25(3):65-68.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4]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5]林雪,余承云.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355-2356.
[6]方九亿,郭飞.中医药师承教育价值浅论[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03-604.
[7]李海波,李斌,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3-2184.
[8]王乃平,朱华,罗伟生.现代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1,8(4):17-18.蒉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5-02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05-02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05-02
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5-02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5-02
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04-27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论文05-02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05-02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4-29
对高等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