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论文

时间:2021-09-11 12:53: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口甚大。因此,应在市场环境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思想教育上的积极引导、生涯发展规划上的规范引导、政策扶持上的激励引导、舆论宣传上的典型引导、推荐就业上的全程引导以及自主创业上的适当引导。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论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每年劳动力缺口仍在1300~1400万人左右,因此,对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1090万人,年平均增幅达到27%。“十一五”期间,全国2000余所高校将有2500万以上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人才分布很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指西部大开发所包括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现有普通高校429所,其中近三分之二为专科院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

  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2006年3月,国家人事部网站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分析显示,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就业呈现下滑趋势。2006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需求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下降,降幅为2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22%,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对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需求较2005年增长较快,增幅为30%,对本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基本持平,预计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2005年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与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此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办法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如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特设岗位等一系列办法的出台,解决了数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统计多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到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即使面临暂时失业也不考虑去基层工作,特别是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多年来,我国东部省市吸纳了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到西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尚不足20%。

  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

  导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当地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2003年末,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3。69亿,占全国人口的28。6%;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902亿元,仅占全国的17%。当地的大中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与辐射能力极其有限,贫困落后地区普遍缺乏能够形成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至少在一倍以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深圳,本科应届毕业生在企业的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

  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口规模庞大,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工业底子普遍薄弱。整个西部地区的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是在“一五”或“三线建设”期间建成的战备型企业,且工业布局多集中于远离乡村的城市中心地带。同时,西部在生产开放性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资金来源、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工业生产比沿海地区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破产制度的全面推行,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在所难免,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由于观念不到位与制度不完善,西部的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更是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较少,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就业面窄西部地区一般不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多远离交通枢纽,既不临川,也不靠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流动人口较多是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不具备该条件,仅仅依靠本地的需求,第三产业是难以快速发展起来的。本应吸纳大量富余人员的第三产业在贫困地区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就业面窄。2004年,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西部地区占366个)有81。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16。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与打工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放慢,有近80%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工,且2/3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与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大学毕业生想在第三产业谋得工作岗位可谓步履维艰。

  部分毕业生与家长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今,上了大学就等于“跃过龙门”的单向思维仍然根深蒂固,抱着读书走仕途观念的人不在少数。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的认识,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其结果,一是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薪酬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局部地区与局部行业的人才过剩,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希望学习金融、会计、计算机、外语等热门专业,因此,市场上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聘高级焊工或钳工而不可得的现象。

  引导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思想教育上积极引导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西部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两课”教师与一切力量,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与成才观。“十一五”期间大众化就业的特点非常明显,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超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的半数,同期还有几乎相同数量的中专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将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构成新增劳动力大军的主力。大学生不能再自认为是天然的“精英”和“天之骄子”,应该转变思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含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一定要讲透这样的道理:基层是服务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国情的地方,基层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的生动课堂,是高校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条件可能艰苦,但艰苦的条件既能磨炼人,又能造就人。

  生涯发展规划上规范引导生涯发展辅导旨在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潜在资源进行评价,通过选择与规划促进个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涯发展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与奋斗目标,将个人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西部地区高校应将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辅导作为一项全程化的常规项目来抓,辅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长、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法,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从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了解社会的重点是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不同岗位的任职要求、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等等,从而解决“我在哪?”的问题。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起着调节与指南作用。大学生一旦树立了职业理想,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而做各种准备,从而解决“我想干什么?”的问题。

  3、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明确了职业目标,就要了解实现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初入职场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与必要条件,生涯发展辅导要在针对学生职业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等,从而解决“我该怎么干?”的问题。

  4、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专业认知、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书考前训练等都是很好的职业训练形式。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实习见习,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都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政策扶持上激励引导为有效地激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自觉投身基层,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计划,如加大选调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各省(区、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充实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规定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录用;如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在继续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同时,明确要求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与扶贫工作,两三年后,再由有关部门提供帮助,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如大力推行高校毕业生进农村、进社区计划,力争用三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等等。为了鼓励和支持广大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到西部、到农村工作或服务,国家还规定对参加农村服务计划、志愿者服务计划以及到村和社区工作的毕业生,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可以保留学籍两年,服务期满后,在报考公务员或报考研究生时可以享受适当的优惠政策,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录取。为了保证上述计划与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中央财政还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引进所需的高校毕业生。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以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区,工作满5年后,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通过这些激励政策,可有效地激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基层。

  舆论宣传上典型引导要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校园环境,舆论宣传要典型引路,通过典型宣传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争取在短期内形成积极的导向。可邀请在基层单位工作取得成功的校友回校巡回演讲并与大学生座谈交流,也可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与大学生交流对话,畅谈理想与人生,探讨成才与成功之路,可将优秀毕业生的事迹通过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还可组织文艺晚会、发倡议书等,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

  推荐就业上全程引导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靠市场,靠全程化引导,引导与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程化的市场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平台。要加强与基层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搜集整理基层单位用人信息,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使毕业生便捷地获取用人信息,特别是要利用网络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并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洽谈。应定期举办校内招聘会,请基层用人单位到校与毕业生见面,招聘毕业生。同时,应选择有实力的公司、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建立大量的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使学生得到实际岗位的实践与学习机会。还要将基层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校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使学校真正培养出基层需要的人才。

  2、有指导。首先,要及时将中央和地方以及学校面向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向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进行宣传。如志愿者选拔条件、服务年限、生活补助、报考公务员与研究生能享受的优惠条件;到非公企业工作的职称评定、工龄计算、保险费缴纳;自主创业的注册资本注入、创业资金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各种证照、管理费用优惠政策等等。其次,要对如何写求职信与简历,如何做好面试准备,怎样应对面试,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求职技巧进行指导,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应开展一对一的指导,特别是对贫困生及想面向基层就业的学生要多一些帮助和指导。

  3、有反馈。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后,学校要以各种方式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如定期到用人单位走访,了解毕业生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同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目标的意见与建议。总之,要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自主创业上适当引导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方面,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毕业生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可见,创业不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勇敢者的行为,是一种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行为,是一种高层次就业形式。为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提出了自主创业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有关费用减免、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消除毕业生自主创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障碍,可以说在中国适宜创业的土壤已逐步形成。但是,创业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与培训的。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接受创业培训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同时有81%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接受创业培训。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但面临很多困难,创业能力也较低。因此,有条件的西部地区高校应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创业仅凭激情与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理性与责任感,要有应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准备,要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同时,要具备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将政策激励与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将尊重毕业生个人意愿与组织选派结合起来,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2—08。

  [2]曹殊。以科学发展观评析与展望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6—01—04:(8)。

  [3]瞿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5,(12):81—84。

  [4]徐子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53—54。

  [5]鲁凤宇,尤长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54—55。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高校率先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探析07-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06-01

高校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选择02-20

云南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03-06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01-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发布02-09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合同记录01-15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书01-01

安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