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
摘要: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也是创新型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的必然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是调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构建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协同创新机制利益的分享性、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共用性、协同创新机制的“产学服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学生上岗”和协同创新机制的资源共享。政校企行各方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构建双赢的联合机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府责任;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中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当前,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学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不仅仅需要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还要企业和政府的多方面合作。因此,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出路所在。
一、政校企行协同机制创新概述
协同创新机制是由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在协同创新机制中,赫尔曼哈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协同,即把系统中的各个子要素结合起来,彼此发挥作用,进而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协同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合作,而创新是一种发明或者思维从提出到正式概念化的过程。协同最早被提出的时候,只是强调系统内部各个子要素的组合,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协同与创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是把多方的资源、绩效、知识、行动都整合在一起,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知识互惠、匹配度相同以及行动的同步,进而推动创新合作,实现系统内部要素的又一次新的组合。协同创新机制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形式开启的新合作,这种新的合作关系中包含了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主体,是一种“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校合作、行校合作”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带动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从而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开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合作的新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多方面协同创新是一种“产学服用、多方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可以调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让市场和政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打破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陈旧模式,真正做到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落实教育发展的各方职责,真正做到资源、知识产权、人才的共享。
二、政校企行联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政府责任与教育公益性联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教育公益性与其本身的双重特性,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惠及全国大众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其他教育发展一样,是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就业的,是与全体公民的幸福、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也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与终身化的重要渠道。其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数是在初中升高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这部分学生组成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员,其公益性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程中,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空间,为其个人发展增加了动力。在教育责任的主体中,政府无疑是各个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最大主体,也承担着最大的职责,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看,地方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树立一种终身职业发展的目标规划,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政府的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同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
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闭门造车的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不能是封闭的教育。我国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培养了包含建设、生产、管理等多个层次的人才,而人才培养合格的标准是必须具备胜任相关行业工作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也必须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一种跨界性的教育,因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紧跟相关职业发展的规律。如今,高等技能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必须把社会的需求与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开放性的教育也必须是一种跨界性的教育发展模式,这种跨界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等新模式,只有这种宏观办学才能对职业特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对课程的开发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与教育双重属性的结合,既跨越了职业与专业、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同时也跨越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政府、企业的参与,而且还要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一种制度保障,这样才能最终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发展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构建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的特性
1.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对于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来讲,首先应该建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可以从微观层、中观层、宏观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成立校企合作组织和办学委员会以及职教联盟三层管理机构,并建立良好、有序的管理机制。可以依据校企协同机制创新管理机构层次,按照规定程序整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依据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建立协同管理平等对话平台,唯有这样,才能形成相应的符合科学原理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可以根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工作商议会议,建立起协调管理机制,并与各环节相关工作相配合。从微观管理层面上讲,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以及企业的关键作用,建立由各行业以及相应系统代表所组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管理委员会。合作管理委员会主要的发展目标是落实高校与企业之间共育人才和共享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管理社会服务运营机制,从多方面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综合实力。在宏观策略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学校校长、行业会长、职能领导共同组织建立的协同管理委员会,在提高办学规划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能统筹管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中观引导层方面,企业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托政府协调管理产业机构以及职业教育的关系,根据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实际合作情况,成立由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组织,其中包括职能部门领导、企业专家、学员部门领导等。同时,设置与之相关的合作项目部门、秘书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样,在无形之中推动专业层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服务科技和培养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各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在协同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相应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
2.协同创新机制利益的分享性
一是根据发展状况,有效建立双重目标导向管理体系。政府所建立的协同创新管理平台,既需要关心各协同成员的发展方向,也需要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为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良好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协同创新管理体系中,要进一步解决管理体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二是建立高效的控制风险、共创利益、分享效益的协同管理机制。同时,以项目为引导,根据项目机制展开双方合作,在无形之中提高协同运作的管理机制,以共育人才为基础,围绕提高人才质量展开一系列合作,提高协同管理机制的运作效率,并研究和分析在人才共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3.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共用性
一是建立“共培互聘”和“互聘双向”的优秀人才管理机制体系,建立动态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并且将具体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每一位教师都需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并定期展开培训,从各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自由安排教学时间和布置教学任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还需要培养教师在进入到企业后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行业企业教师兼职晋升评价管理机制,使兼职教师也具备晋升的资格。对一些表现较好的兼职教师,高校应该聘请并将其转为正式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兼职教师也会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促使自身取得更好的发展。另外,引入竞争管理机制,实行淘汰制度,这样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兼职教师,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考核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正式教师可以到企业接受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鼓励教师能够服务于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各职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熟练掌握一些新岗位的技能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对当代一些社会岗位需求有明确的了解。
4.协同创新机制的“学产服用”
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方面,单单凭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行服务、应用、操作等融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因此,在学校、企业、政府的参与和管理下,通过各方面的育人管理机制,将人才培养真正与教育教学系统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素养。同时,也需要与时代对人才的发展要求相结合,满足适应经济转型体系的人才需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一是建立共同管理项目研发机制。充分运用高校的各方面资源,通过共同开发和研究一系列课题,与各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降低企业在开发项目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企业与高校之间实施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加强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二是建立互相激励以及互相支持的管理机制。项目之间的合作主要源于企业的合作需求,从各个方面来讲,其启动项目的资金是来源于高校,项目市场化的应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另外,应根据发展需求建立起专业型的运行管理机制,组织企业、政府、高职院校等相关人员建立专业型指导委员会,并且能够保证有序地实施和进行。三是建立支持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组织相关企业家和各行业佼佼者,定期或者不定期报告优化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研发项目。高校可以根据其教师队伍状况,组织教师团队参加项目申报,同时提供项目启动基金,鼓励校企项目有效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一系列工作。
5.协同创新机制的“学生上岗”
一是进一步加强实训组织和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科学有效的顶岗实习制度和评价标准,并且积极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主动参与到顶岗实习学习过程中。二是构建就业信息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三是建立学生创业就业协同管理机制,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研究创业培训课程,培养出更多勇于创业的学生。
6.协同创新机制的资源共享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需要各方建立共同的内容以及共同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联合区域内的多方参与,各方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进行平等的技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基础,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形成一种联合的新机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共享资源必须做到知识产权的开放与保护并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教育发展的尊重,应强调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并不等于知识产权的破坏,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实现合作,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促进其开发,进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三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化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资源共享应该是一种优质的发展,要对一定时期内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并奖励不断更新优质资源的部门,以此鼓励资源的更新与持续,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65-66.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5):94-95.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创新机制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湖南:校企合作创新大学生创业机制05-02
地质工程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4-30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04-30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04-30
面向企业,服务企业,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与创新04-28
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探索论文05-0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工程创新教学的论文04-27
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04-2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