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探讨论文
一、甘肃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一)产业结构现状
1.产值结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可以反映出工业化的演进阶段。本文借鉴该学者的研究对甘肃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从2000年开始,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低于20%,往后逐年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均在逐步扩大,且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速一直大于服务。2014年甘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2:42.8:44,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就业结构来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随经济发展转移的方向为: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与库滋涅茨的产值变动趋势一致。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甘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从1991年的69.1:15.17:15.72转变为2015年的58.02:16.10:25.88,甘肃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结合三次产业的比重,当前甘肃工业化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
(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将其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是服务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二阶段(1990-2000年),甘肃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第三阶段(2000-2011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稳中略降;第四阶段(2012-2015年)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减少,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甘肃产业结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少。甘肃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速在2006-201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为10.7%,比全国同期高1.2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偏少,2015年甘肃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左右。
2.产值结构亟待调整。从2003年起,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率的拉动一直低于1%,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和我国经济结构大致相同,但服务业的拉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服务业GDP增长首次超过工业,而甘肃是在2014年,产值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分析可知,甘肃就业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村滞留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不断提升,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两大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快于就业结构,不对称程度不断加大。4.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和转化,高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衡量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传统部门仍是甘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生产型服务业及与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还没有成为服务业增长的主体。甘肃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服务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甘肃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因素的基本方法。分析过程如下:选择参考区域,一般是国家或者省份,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或者就业人数表示;计算参考区和被研究对象的经济规模增量和增长率;将被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甘肃产业结构分析本文将甘肃三次产业与全国进行对比,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从总偏离程度来看,除了2001-2005年甘肃与全国的总偏离为87.66,其他各个时期均为负值,从绝对量来看这种偏离近年在增大,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相比逐渐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还在扩大。横向来看,“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35、11.15、-7.59,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优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低于全国;“九五”时期(1996-200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55、-9.16、6.98,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而服务业的结构要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力均比较低,总偏离较小;“十五”时期(2001-200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0.99、-73.3、65.3,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低于全国平均值;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均高于全国,且服务业竞争力偏离的优势比较明显;“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32.39、-2.04、-17.25,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三产业的结构处于劣势,第二产业的结构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总偏离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别为-53.68、-404.24、380.96,说明与全国同时期相比,服务业的结构具有优势,第一、二产业处于劣势,第一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处于优势,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值;服务业的结构偏量和竞争力偏量均高于全国,使得总偏离较高。纵向来看,甘肃第一产业除1996-2000年间结构偏离为较小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表明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第二产业除1991-1995年间结构偏离为正值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而服务业恰恰与其相反,这表明1991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扩张,而导致甘肃产业结构在全国处于劣势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过低;竞争力偏离分量在2006-2010年阶段转为正值,且各个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表明甘肃产业近年来竞争力有所提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服务业比重的竞争优势。
三、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划分服务业发展阶段,是正确制定政策建议的依据和基础。长期研究实践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趋势与Logistic增长模型描述的规律一致:在有限性资源约束作用下整体呈“S”型。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离不开政府。政府要通过政策和战略制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动力,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指导和监管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完善科技、财税、金融等相关体制。
(三)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甘肃拥有丰富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矿产等资源,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优势,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力开发特色生物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点项目、产业联动项目的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国际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甘肃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和高碳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就要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的单一开发向非资源和资源双向开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煤转油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占用,以生态化经济模式推进资源—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环节。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在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的时代。甘肃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轻对低成本资源和高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引进人才等多项措施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新型制造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3-65.
[2]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3]刘小辉,张航天.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学术交流,2006(04):89-93.
[4]崔玉采,王儒智,孙建安.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0(3).
[5]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97-98.
[6]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34-13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路径论文01-1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01-1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论文01-13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论文01-15
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论文12-18
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绩效分析07-06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论文10-05
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论文10-05
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