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时间:2023-05-02 16:15: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一、按劳分配包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

  讨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先要讨论劳动力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力是否是一种生产要素。我们今天所说的“生产要素”亦即马克思所研究的“生产条件”,是获得生产成果的必备因素、必有条件。马克思将生产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即土地、资本等物质生产资料,主观条件则为劳动力。显然,马克思将劳动力划为了生产要素之一。我们跳出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考虑。以租赁土地种植玉米为例,若我在农村租赁某几家农户的土地来规模化种植玉米,首先要找农户签订承包租赁合同,支付承包费,之后到种子公司买种子、化肥,进行一系列的种植作业,到秋收时节去农机公司雇来收割机收割玉米,由物流公司运输到指定收购点售卖后获得收益。从我的收益中扣除土地承包费用、买种子和化肥等费用、农机使用费及物流运输费后的剩余部分即为我的劳动所得。很明显,在整个过程中,农户提供的土地、种子公司提供的种子和化肥、农机公司提供的收割机、物流公司的交通工具以及我个人的劳动力一起构成了本次生产活动的生产条件,也共同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我的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我的收益是按劳分配,更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包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定义,确认了按劳分配是在以全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物质生产资料为前提条件的“未来社会”中存在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所述: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要素所有权方面,所有人仅剩下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社会分配,土地、资本等物质生产资料的分配部分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在我国称为国有),只有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所参与的分配归个人。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当属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这种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分配方式当然是更进步的分配方式,是分配方式的发展方向。我国现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我们的分配方式也必然会从现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升华到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本质的按劳分配。

  三、现代社会劳动力是商品

  翻阅一些关于劳动力与生产要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的论文、书籍,发现大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是否是一种商品。认为只有在劳动力是商品、能够量化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把劳动力是否商品化作为研究的前提。那么,我们也在此讨论一下这个问题。2015年10月8日,一家新闻媒体推送了一条消息:澳洲砖瓦工奇缺,月薪21万!再回顾一下每年春节过后南方多省用工荒,高薪招聘的状况,如此明显的市场交换,难道还不能说明劳动力已然成为一种商品了吗?在现代社会,劳动力不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是一种商品,其所有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得以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报酬为交换条件。

  四、正视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问题无疑是现在社会的热门话题,少数富人一些“炫富”行为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仇富”心理,甚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已经偏离了轨道,“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变成了一句空话。首先,必须明确我国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未曾改变,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未曾改变,宏观方面,改革开放后先富裕起来的人确实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着贡献,经济发展先进地区也在努力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其次,要认清社会主体氛围是共同进步的,炫富行为仅为少数现象,仇富也不是全社会共同认知,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市场竞争并不因社会“姓社”还是“姓资”而厚此薄彼。越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越激烈,在劳动力市场上,因各人竞争力不同,个人收入差距也越大。社会成员想缩小收入差距,首先要从内因出发,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按劳分配的背景下,基本的计薪方式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稍复杂些的,无法简单的以工作时长和产出数量为计算薪酬的,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制定适宜的量化考核标准,通过绩效管理实现按劳分配。可见,无论是怎样的工作性质,都会以贡献量或者贡献率来进行初次社会分配,而个人贡献率的提高核心在于个人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往我国调节社会分配的手段无外乎税收、社保、政府投资等宏观手段。近年来,政府工作进入精细化状态,着力于社会分配矛盾点,如针对住房资源分配问题,推出房产税征收制度。同时,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较高重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点扶持基础教育,以“三支一扶”等项目为依托,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笔者认为这正是抓住了收入差距的根源,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本之举。当下社会的矛盾点归根到底是由初次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单纯依靠宏观调控这种二次分配无法有效缩小,而要在初次分配就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劳动者贡献率的均衡,这一均衡源自于劳动者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均衡,在社会大发展的状况下,拉低部分人的水平以求均衡是荒谬的,要求均衡必须提升落后者的素质,这就需要发展基础教育,虽然会经历一个漫长历程,但唯有此法可治收入差距之本。综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进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当前的核心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级阶段后我们必然进入“未来社会”中的按劳分配社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收入差距问题日益明显,国家当然应当采取调控措施予以适当干预,但劳动力作为广大劳动者持有的重要商品是群众自行调节收入水平的主要工具,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缩小差距,必然是调节收入差距的一种有力手段,也是迎接未来按劳分配制度的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欢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看[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3]何炼成.关于劳动力商品论与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兼评何李、关之争.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式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几点因素探讨04-27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探讨的论文04-27

职工培训方式及管理探讨论文05-02

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的经营管理05-01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05-02

活动课程学习方式的探讨论文05-02

对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协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05-01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的自我教育04-30

信息化生产方式变革探讨论文05-02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探讨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