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05-02 16:12: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1前言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文章选择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循环经济的对象,探讨政府主导下的激励机制设计,也是新形势下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考虑。

  2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基本理论的概述

  2.1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内涵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按照实施主体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经济激励机制和非经济激励机制。

  2.2黑龙江省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意义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打破经济主体“路径依赖”痼疾和使外部性内在化的合理途径,也是在经济社会中推广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效方法。此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落后,发展循环经济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黑龙江省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现状

  3.1市场机制不健全

  首先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对资源和环境产权界定工作的缺失是黑龙江省资源滥用和环境恶化问题久治不愈的根源;其次交易机制的“短板”则限制了诸如排污权等先进治污理念的运用。

  3.2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目前,黑龙江省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还没有专门制定与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没有制定中长期的节能规划。

  3.3政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不可否认,黑龙江省仍然存在将GDP作为官员政绩考核和职位升迁的主要标准的惯性思维。但事实证明,对数据的极端偏好会限制执政者视野,影响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构建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两个方面。经济激励机制更多地强调以物质利益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联系;非经济激励机制则以法律法规和宣传舆论为主要激励和约束工具,通过对经济主体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规范,提高其参与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1经济激励机制

  经济激励机制以经济主体利益为核心,主要运用价格、财税、信贷、排污权交易等手段来激励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1)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制定以财税为主的激励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购买性支出、财政补贴、税收等财税手段来影响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性支出方面,政府以绿色采购的形式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财政补贴方面,对企业主动研发清洁生产工艺和自觉进行节能减排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税收政策下的激励机制分为正、反激励两部分,即正激励体现为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有建树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政策,反激励则是对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滥用资源行为征收惩罚税。

  (2)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源会流入到生产效率最高的行业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领域。而目前我国资源价格机制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市场价格仅反映资源市场的一般供求状况,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和开发利用行为带来的环境成本却没有在价格上得到有效反映。使资源节约的意识贯彻到厂商的生产流程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调整资源价格———将资源的稀缺性成本和负外部性成本纳入资源的价格体系中。当资源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时,对成本和利润的敏感性会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

  (3)建立绿色信贷制度,引导企业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选择。绿色信贷是银行业按照国家制定的环境及产业政策,对开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开发新型能源及开展防污治污作业的企业和机构给予优惠利率的贷款,而对于高污染、破坏型的企业控制其贷款数量及给予惩罚利率的贷款。相对于财税政策带来的财政收支增减变化,这种以优惠的信贷制度为表现形式的货币政策显然更具成本优势,在融资方面对企业的投资项目选择加入激励机制,也能更深刻地影响企业长远的经营发展计划。

  (4)发展排污权流通市场,建立阶梯式累进排污量收费制度。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排污权交易具有治理污染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是控制和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有效制度创新。但在排污权流通市场之外,政府可以借鉴应用在电力市场和自来水市场上的阶梯式定价原则,把阶梯式累进排污量收费制度引入排污治理的整体规划中。短期内,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能依靠排污权的市场交易解决燃眉之急,但从中长期看自觉安装排污装置和更换先进生产设备会是这类企业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当政府执行阶梯式累进排污量收费制度时,会给企业的节能减排发出强烈信号,经济主体也就有依据和动力去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选择。

  4.2非经济激励机制

  非经济激励机制是政府利用自身行政主体的地位和优势,结合行政管理的特点,采用的有别于经济激励的其他奖励手段和激励政策,如在法律规范、政绩考核、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入政府干预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1)完善政府在资源环境产权和节能减排目标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循环经济立法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界定资源和环境产权:野蛮开发资源、肆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所有权不明晰,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是居民)不能利用法律来合理维权,最终只能以环保部门的事后调节和企业的有限妥协告终。科斯认为只要产权的归属是明确的,就能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解决黑龙江省资源和环境利用方面问题的第一步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此类物品的产权归属。循环经济立法第二方面内容是建立健全黑龙江省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除了执行国家的一般法律外,黑龙江省应专门制定适应地方实际情况的行政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并建立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规划。

  (2)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引入评价体系。关注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没有错,因为它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但问题在于,不少执政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要转变执政者的发展思维就必须要变革对官员的激励规则———弱化GDP作为考核官员政绩和职位升迁标准的重要性,同时把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评价体系中去,建立健全针对政府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奖惩机制。

  (3)积极开展宣教活动,引导民众参与循环经济。民众是环境问题最大的利益攸关主体,也是决定循环经济政策最终实现效果的最大影响变量。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增强人们关于绿色消费的意识,提高民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政策落到实处。而宣传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宣教活动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形成生态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促使消费者形成注重消费效益和从消费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15(7):134-135.

  [2]赵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朱世华.XX激励机制分析和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05-02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04-26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04-28

云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测度研究04-26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金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04-28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05-02

林区碳汇经济发展研究论文05-02

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探讨论文12-02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05-02

汩罗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及其财税对策研究(续)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