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时间:2023-05-03 01:35: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美学 教育技术 人文主义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学,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当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出现了偏重技术开发而轻人文理论研究的倾向,这带来的后果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人文精神淡化。本文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结语

  我国传统美学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在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受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影响颇深的情况下,未尝不是一种启发。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恢复其中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而我国传统美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西方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和“建构主义”,《学记》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理论,并且其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汲取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教育技术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和谐发展。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相关文章:

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05-02

技术与人文论文05-01

试析人文关怀在《天天630》的运用与创新论文04-30

试析人文精神的内涵04-30

美学教育下幼儿教育论文04-27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05-02

试析公文口语词的美学价值05-02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05-02

试析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可行性方案论文05-02

儒家人文理念与高校人文教育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