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时间:2023-05-03 10:33: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中小学教师要肩负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就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获得不断的激励。本文还探讨了新课程下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管理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激励;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也意味着国家的权力的延伸,也意味着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教育从国家责任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的责任的时候,这中间的转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仔细一想,似乎我们不能把“国家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责研任”简单地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划上等究号。教师作为科层体制中的个体有什么资本和能力来确保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呢?每一个教师也不过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中受到种种约束的个体,大家都要按照学校这个社会组织运行的规则来行事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缺乏一种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就不可能肩负起这一重任。所以,从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有一种可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新的课程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激励广大教师。这个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就要使他们获得激励。

  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基础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板块,例如,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等。面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却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进行自我问题诊断的一个途径,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广大教师,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可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校本课程实施后,它能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也关系到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如果尝试不成功,教师本人的工作业绩会不会受到影响?成功了,学校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对教师进行奖励?由于究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对这些新的课程板块持观望、保守的态度,或者干脆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结果校本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许多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往往校长本人就是新课程的第一倡导者。笔者曾经到过一个城镇的初级中学,新课程在他们学校的实施正是在校长的倡导、支持和参与下才获得显著成效的。

  新课程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强调以全新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以不同的管理模式去实现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的特色发展,所以,也不可能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灵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不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种种问题。学校自身的背景分析是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基础。学校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去发现它独有的社区资源,去开发它,利用它,要能够激励自己的教师通过新课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师管理的规范和制度上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更加需要来自广大教师的认同,也就是说,它必须与学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相兼容,从而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自我内在的动力。

  二、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激励的保障

  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所有具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使他们在制度中产生惰性,滋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的功能。根据大量的相关研究显示,基于效能核定的评价通常在考核之前对教师产生压力,一旦教师通过了考核,他们就不再感到压力与动力,而且“教学效能核定很难使他们达到优秀的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与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判定他们的工作的等第报告更有意义”。由此,建立一种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关键。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自评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也是使教师获得主动性的关键。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评价与奖惩制度脱钩的原则;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化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反馈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可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强调获得教师心理上的认同,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奖励和激励少数教师而放弃了大多数;它更加强调教师自我在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和诊断。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有效机制。

  三、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广大教师只有获得有效的激励,才能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新课程从文本到生活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激励的有效策略主要有:

  (一)教师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以往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是单一的,以目标为导向,基本上遵循泰勒(Tyler,R.W.)关于评价的思想和理念。按照泰勒的理解:“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回这种目标导向式的评价模式虽然简单而易于操作,但是却是千人一面,常常忽视评价的具体情景、学科特点、学情分析,它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非预期效应,也容易忽视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泰勒模式的之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评价目标的合理性何在;其二,评价的背景是否真实;其三,整个教育的过程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在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中,我国中小学教师优质公开课成为“课堂表演秀”这些年常有发生,学生也饱受多次重复“表演”之苦。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评价走向僵化。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基于外部控制的教育评价,无法激励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的主体单一,当评价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评价结果就成为了无须探讨的结论。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发展的方向、质量的价值判断会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有利于我们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获取大量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定量评价精确而易于区分,客观而便于统计;定性评价便于概括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教师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

  (三)重视教师自我的生活体验写作和教育叙事研究

  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④生活体验写作将教师在课程环境中的经历、体验(快乐和痛苦)与教师的自我经验进行了整合,让教师在现象的描述中获得“解释”,并始终保持对身边的教育世界的敏感性和亲切感。通过生活体验写作,教师完成了自我问题描述,在寻求解释中得到诊断,找到了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获得宛如亲临现场般的情景背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将自我个人的实践知识与课程实施环境、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整合。在典型性的案例分享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角色,获得了依靠自身微薄力量所无法获得的实践化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个体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所有关注教育问题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案例的分享中,教师之间建立起了互助的链接,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学智慧、教育视界也获得了更新和拓展。

  (四)建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践需要获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支撑,也需要获得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只有通过来自实践的碰撞,才能发现问题;只有依靠理论的指导,才能避免肤浅的或者重复的尝试。通过成立各种评价研究组织,建立相关的评价机构,搭建基于文本的、网络等媒介的评价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创造出教师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激励论文】相关文章:

在新课程实施中几点体会论文04-27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04-30

新课程中的评价论文05-02

浅谈英国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我国的新课程实施论文05-02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04-29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05-02

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教育04-29

新课程实施中关于音乐教学的思考05-01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对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教育论文05-01

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体会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