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师范分院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3-05-03 11:10: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梅州师范分院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论文

  【中文摘要】本文详细探究了梅州师范分院坚持回归师范传统与超越师范传统的统一的“以促进师范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教师技能和服务山区基础教育为主旨”的新型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效果。凸显了该校注重“师范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办学特色。为我国新型高等师范学校在更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办学,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迪。

梅州师范分院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论文

  【关键词】回归与超越师资培养模式内涵特点实践效果

  位于粤东山区的广东省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以下简称梅师分院),承担着为山区教育培养具有客家优良传统的应用型师资人才的根本任务。从教师职业的特点、师范生自我立身发展的需要、山区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实际出发,并且在深刻反思和总结取消中师后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根基”严重缺失的情况的基础上,梅师分院开创了“以促进师范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和服务山区基础教育为主旨”的新型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该校坚持回归师范传统与超越师范传统的统一—即保持科学的优秀的传统师范教育(如培养“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师范毕业生)优点的办学特色,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了从传统的师范教育向当代教师教育的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培养模式的三个基本问题:“为谁培养师资”,“培养什么样的师资人才”,“怎样培养师资人才”。为梅州山区的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推广借鉴的标准样式”。“从广义来讲,师资培养模式应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明确,操作思路和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效果良好,有普遍指导意义或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与师资培养直接相关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做法。……包括:①师资培养的基本途径模式;②师资培养的基本体系模式;③师资培养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④师资培养机构的内部办学模式(职前)。”①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角度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内涵

  梅师分院的领导和教职员工,着眼于山区教育应用型师资人才需求的实际,科学定位,结合学校的自身状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师资”和“怎样培养师资”这个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大力加强学校各个方面建设,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以培养“素质高、基础厚、能力强、用得上”,“扎根基层、安教乐教”,“一专多能”的新型初等教育师资为根本目标;以“管理、教育、学习、服务、实践”等为培养方法,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根本,以师资建设,管理服务,顶岗实习(含就业指导),教科研究,评价反馈等多个子系统为配套的运行模式。

  二、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完善的课程体系。梅师分院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山区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转变和更新了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民主、平等、协商、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履行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社会的改革者”等职责,完善师生的人格特征等。具体体现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上——即课程框架。在此框架下构建了“教材建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专业实习系统”、“考试制度系统”、“科学与人文教育系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突出了“师范性”。其中“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内容包括如按时作息、认真学习、办事细心、与人为善、言行文明、德才兼备等)是办学一大特色。体现了“习惯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把最简单的事做得最好。”的科学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的统一。

  2.高效的管理服务体制。办好一所学校,关键要抓四个要素:办学条件、师资、学生、管理水平。多年来,在余胜光院长带领下的梅师分院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础上,遵循办学规律(教学为主、全面发展、依靠教师),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在“自我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管理”、“德智体美劳管理”、“总务工作管理”等方面严格落实并监督各个管理环节,真正做到了“计划科学,执行达效,检查到位,反馈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3.重视文化师资建设与教科研究。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结构,是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尤其是作为“未来教育者的教育者”。2007年以来,梅师分院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教职工提高学历层次补助办法的条例,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吸引“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如今,整体学历结构日趋合理,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学校极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勤干实事”、“爱岗敬业,奉献祖国,博学修身,教书育人”的师风师德建设。  教科研究方面。全体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许多教师尤其注重从“接受者”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从“受教育者”视角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结合传播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既明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与“学”的互动,又进一步探讨了“接受者”。因为没有“接受”,一切教育教学都是徒劳无效的。广大教师注重把最前沿的知识、思想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求知、解释、探索的科研习惯和精神。近年来,学校教科研究成果累累,成绩喜人。

  4.顶岗实习与评价体系。顶岗实习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体现了“教、学、做”的结合。确保了“学中做”和“做中学”。从见习——试教——顶岗实习,每位教师负责指导2-3名学生,保证了指导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行百里者半九十。顶岗实习阶段,每位指导教师更是对顶岗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不畏长途跋涉,经常到达相关的实习学校,现场给予学生在班主任工作、教学方面的课程设计、编制、教学设计能力、反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力等方面以全面、细致、科学的指导。“顶岗实习”全面锻炼和检验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教师综合能力。

  评价体系是师资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梅师分院采取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评价(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社会评价),使一线教师能更科学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好日常教学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完善好各个教学环节。向课堂要质量。给学生以显性和隐性的综合教育影响。

  学生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评价,也注重学生品德和素质方面的评价。如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和综合测评。重点是加强师范技能教育,狠抓学生基本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全面发展的师范毕业生是将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的关键”,为此,梅师分院制定了具体详实的颇具可行实际操作的《基本功训练、考核实施办法》。从每一位新生入学之日始至学生毕业离校,采取课堂内外训练相结合(课外训练为主);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以分散训练为主);集体与小组(个人)训练相结合(小组或个人训练为主)等形式进行。项目包括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以及弹唱跳画、体育等基本技能。

  三、山区应用型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起到了统摄、指导和实践作用。学校根据山区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突出新型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专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完善了通才教育(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专才教育(注重课程体系的专业化)。重点突出了“师范性”、“实践性”、“应用性”。从而保证了每位合格毕业生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他们深受用人单位(基础教育学校)的欢迎。不少毕业生参加各地招聘教师上岗成绩名列前茅,社会反应良好,就业率每年均达98%以上。

  实践证明,梅师分院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不但是科学的,而且是成功的。既满足了社会需要为山区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又促进了学校“教学兴校,质量立校”的发展。双赢的结果表明,师资人才培养应该在遵循教育教学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山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既要回归师范教育的优秀传统,又要做到超越传统以具前瞻性。

  目前,梅师分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在“重塑梅师教育品牌,提振梅师教育精神,再创梅师教育辉煌”目标引领下,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奋发精神,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意识。在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全面加快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争取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更好地服务和振兴梅州山区的教育。

  注释:

  1.董新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参考文献:

  余胜光:《树立科学质量意识,全面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C]·《2010年4月28日在梅师分院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梅州师范分院的山区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05-02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5-02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04-29

高校动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分析论文05-02

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5-02

地方高校实行211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04-27

地方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05-02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05-02

关于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05-02

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