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论文

时间:2021-09-09 16:26: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论文

  摘 要: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体等诸多的因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课程整合所需的条件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论文

  在步入21世纪之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带来一场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革命。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也对教育行业提出严峻的挑战,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要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革新,必然也要求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有所变化。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它加强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在各科中均要渗透德育教育,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着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主义责任感;同时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的倾向,新课程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索者,让他(她)们在探究中发现、合作交流、归纳论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新的学习方式。以上这些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特点,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用挂图、黑板、模型等静态的、单一的教学媒体来实施的话,是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目标的。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像、动画、实物等多种媒体综合向学生传递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使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通过教师的设问和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强化刺激,可消除学生学习中由单一媒体长时间刺激导致的疲劳,形成主动的有意注意,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现,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思考。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生成、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的科学技术。它由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即信息)构成核心模块。它具有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特点。然后我们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利用信息技术,把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应具备条件和教学模式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各学科教师都热情参加,认真努力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敢于实践,力争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把所尝试过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与交流。

  一、课程整合的必备条件

  1、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是指一所学校在配制计算机设备,构建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所具备的实力。目前较好的学校在其硬件的配置上是比较理想的。无论是从计算机的数量还是从计算机的质量上看,其配置最优已是显而易见的。如一些好的学校已建成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其计算的数量和品质更是处在时代的前列。但是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他们配置了如此优良的计算机设备后并未物尽其用,而是将如此好的设备仅仅只是用来教授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的操作技能培训。计算机只是作为单独的学科独立地使用,并没有真正地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旧的教育观念,重新来审视计算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所提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完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优化。这一切就要求我们在硬件设施的安排上要趋于更加合理的安排和有较好的组织形式。硬件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其所具有的空间性,设置多个不同的计算机教室来满足各种不同教学的需求。第一种方法:可设置一间多媒体教室,这种设置的优势在于在强大的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及时反馈功能的支持下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知识情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种方法:可设置一间电教室,室内配置为一台多媒体电脑、大型投影仪和音响等设备,这种设置可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在其中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此种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无异于是较为放松的。

  2、软件环境

  ① 构建教学管理软件平台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这是教学中的关键,也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步骤,信息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影视、声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事物在感观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当要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因而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如:讲演、问答、练习、讨论等。这些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教师通过媒体在进行模拟演示时,教师此时并不允许学生使用键盘或鼠标,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是学生有时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学生呢?我们应该使教学环境构建在管理软件的基础之上,把管理软件作为教学的平台使教学活动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对此平台的操作来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及实施教学活动。如:Lanstar这类软件就属这类管理软件。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多项管理功能,当教师通过媒体播放信息时,此时所有设备都处于教师控制之下任何操作都是无效的;当教师在讲解某一内容时,此时无需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教师可使学生的计算机处于黑屏状态以免破坏教学的同步性;具有个别化的环境学习,当某一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电子举手的方式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单独对学生进行解答,而不会影响到别的学生;具有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当教师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自行控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具有强大的广播功能,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可将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通过广播的形式让其他的同学看到; 具有监控功能,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上解答时,教师可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进行监控,当发现有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做时,教师可强行使该学生的操作立即停止,并使该学生机处于待机状态。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媒体为教学服务的巨大功能,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 课件的现状

  课件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反映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过程中,课件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件的设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恰当都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纵观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市场,计算机课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教学软件是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处理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虽然从形式上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只是将课本内容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引入了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但实际上是一个电子课本是将书本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软件中,这种软件缺乏交互性、通用性和灵活性,因而很少被教师使用;第二类教学软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在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难点问题,这种课件注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反馈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系统提供了现象的再现和讲解(如视频、声音、超文本、网络)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做出分析与判断。同时系统还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但这类软件只能做一些较为简单的判断不能够评价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三类教学软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媒体中呈现的信息。在课件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本质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软件还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求解,计算机能及时反馈答案并对较复杂的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

  上述三类软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不能适应于现在的教学,因而我们应当开发出一种适应于中学学科教学的软件,使之能够为教学服务。在设计软件时必须应该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更多地考虑到教学的灵活性、整体性和特殊性等。于是一种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孕育而生了-------积件。所谓积件是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科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自己组织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的平台。此平台主要是强调个性化的创作思想与策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从教学资源库中寻找自已所需的教学素材,利用著作工具选择、利用组织资源库中的材料,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呈现手段、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及时反馈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使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更趋于合理化。

  3、教师的信息素养

  ① 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意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逐步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人类要实现现代化的必然因素就是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现代感和现代教育意识,要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而能够实施这一策略的就应该是教师。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对媒体应用的水平,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传播的能力,都将成为一名教师是否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能力和文化水平的评价标志。因此教师应具有计算机意识,从现在起将计算机直接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将决定着未来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② 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

  要实现课程的整合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更好地运用好计算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师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因素。那么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就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首先应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然后再制定出有效的培训计划与完成目标,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注重通俗性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注重可持续性的培训既实现自我完善的智能结构以及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培训教师克服了对计算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在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运用也较为自如。

  ③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并将其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使其和谐统一地融为一体来完成教学,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老师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各自的利与弊,不要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应该是优于传统教学的。有的教师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于是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偏激思想,一种思想是认为自己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太差了,因此教学中不敢再使用计算机了;一种思想是认为计算机其实也并不怎么样,也并未达到很好的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于是这类教师也不再使用计算机了。为了避免这两类情况的发生,因此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探寻教育的本质规律,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应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理解、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在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

  二、学生的信息水平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以及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复习、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这几部分之间已完全融为了一体。因而学生的信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直接地影响到了课程整合的成功与失败。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具备的信息素质来开展教学活动,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① 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

  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多媒体技术是构建在一定软件的支持下的,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能够掌握课件中传送的信息,这将是整合中最关键的一步。因而教师在选择课件时最先考虑的应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如对阅读水平较差班级的学生应采取文字说明较少的,而图形相对多一些的课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软件颜色要鲜艳一些、讲解要生动一些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软件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而学生没有掌握时,教师应先给他们进行补习,在教学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②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都各自会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的前提下来选择课件,所选的课件应当是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别特点,是讲解、呈现、操作几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既可构建一个个别的学习环境,又可创设一个协作式的学习环境,这样既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又可实施协作式的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同一问题不同观点、不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

  ③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学生不会使用键盘、鼠标,那么教师在选择课件时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教师就无法使用那些需要学生使用键盘、鼠标的课件。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也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教师要求要一节课的时间用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Word写一篇文章,但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较慢,因而学生也不能够及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如学生的信息知识欠缺,那么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传播的能力自然较低,那么学生对教师安排的信息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要求也很可能无法实现。要使学生的计算机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际问题与任务相结合,并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象、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广,各学科都能运用,特别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初中化学课程中酸、碱、盐的性质那章中,我们通过用Author ware软件制作的CAI课件《溶液的导电性》,它模拟了氯化钠晶体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实验全过程:氯化钠晶体先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钠离子,然后再接通电路,氯离子就会向正极移动,钠离子向负极移动后,就会产生电流,电路中的小灯泡就会发亮。这个实验也可以用实物实验演示,但是我们就只能看到小灯泡发亮,而不能看到氯化钠晶体在水中的微观变化过程,也就不能让学生明白氯化钠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实质。而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此过程,就能很好地解决此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好的理解,为下一步学生学习酸、碱、盐的电离的知识内容奠定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

  2、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因为根据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属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构成了学生完整的学习心理过程。所以,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来分析,具体表象、视觉形象、听觉意象等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其它抽象的理论知识,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就会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易感到疲劳,造成大脑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如果全凭教师整节课在讲台上的讲解,除了黑板就只有粉笔,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因为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周围环境与过去的年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她)们在老师只用文字的讲解下是很难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我”的那丰富、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我们在此课的教学中,选用了瀚林汇多媒体教学课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内容,在多媒体功能教室中播放:一段精彩的录像、一组优美的图片、一曲轻松的旋律伴随深情的朗诵,顿时把学生们带入那引人入胜的欢乐时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深处就容易产生共鸣,也就容易理解“我”对童年时光浓厚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容易突破。另外,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3、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教学性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产生一种带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把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在操作过程中,强化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目前为止,由于这类教学游戏软件研发难度大,所以优秀的产品不多,涉及内容面也较窄,多用于需要记忆的概念和操作过程型的技能。如忆利达软件公司的金太阳初中英语中的单词打靶游戏软件、五笔字型输入法指法练习游戏软件、瀚林汇软件中的物理、化学实验装置拼装游戏……等,在这些游戏软件中,可以现示操作者的速度、对错率,还可以用生动、活泼、有趣的图形给你提示,在寓教于乐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学生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者,教师是引导者。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由于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学习的过程较复杂,希望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是难以实现的,最好是三至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具体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因为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常用于学科知识的复习和拓展,运用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们在初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汉字录入、Windows98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和部份网络知识后(大部份学生都上过网),让学生找出互联网上国内的中学教育网站有多少?有哪些分类?最喜欢的网站有哪些?最后在“写字板”上写出总结。这个作业布置后,学生们非常兴奋,积极性非常高,在网络教室里,学习小组中有的同学在搜索网址,有的同学记录、分类,然后又讨论具体网站内容,最后在“写字板”上写出总结,做成文档。在这两个课时的过程中,学生们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培养了他(她)们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结果来看,有的小组完成得非常好,用“写字板”做出的总结文章内容丰富、格式规范;但有些小组还不能完全完成。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组内分工不明,协作不力,耽误时间,影响信息的收集;另一点是文字录入太慢,Windows操作不熟练,影响最后总结文本的完成。通过这次课后,这部份同学就更加注重指法练习,提高汉字录入速度,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同时,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大的培养。

  以上我们只对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也是我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的部份心得和体会。纵观全球各国教育改革趋势,都在力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潜能、个性、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们在信息社会中会学习、会做事、会合作、会生存,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必不可少,作用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是一种新的教学领域,虽然内容复杂,但是也魅力无穷,吸引广大教师去探索,去尝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创造出璀璨的教学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初探计算机与学科整合》厦门 谢英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思路》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课程整合的条件及模式初探01-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09-09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与拓展训练的整合论文10-07

植根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论文09-09

理论整合与应用初探论文10-05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初探01-20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整合初探01-20

课程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初探01-20

对苗圃复合种植模式初探论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