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论文
摘要: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切实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教育;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如何改革和创新,怎样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好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容易做到,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双向交流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赋予的,更不是教育者恩赐的,而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基于这种观念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平等性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性首先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目的性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以一定的法律原则为依据,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并体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要求。
3、互动性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在道德教育这一特定实践活动中,两个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这种关系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也是师生关系的目的性的保证。
教师须在德育过程中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导作用,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有效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社会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尚需培养和造就,学生身上蕴涵着一定的主体性,有待教师的合理激发。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修养,保证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加强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为增加德育的针对性,教师需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研究教材
教材是用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教学资源,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材是指教科书以及各种辅助资料,教科书、图片、影音资料和网络输出资料等;隐性教材包括学习、生产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例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事件、焦点人物等“活的教材”。教师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教学宗旨对相应内容筛选、加工,有针对性地将之应用于教学环节中去,绝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学生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研究学生
社会的复杂变化,必然引发职校学生素质方面的新特点。例如,学生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变化;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等。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紧贴学生特点,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3、研究社会
由于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加上职校学生具有求知欲、猎奇心强及思想行为日趋成熟等特点,使得他们能快速地获知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和事件。但他们对于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尚有欠缺,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 因此,德育教师除了要及时掌握社会学习之外,还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并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各种社会事件把握世界和国家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
三、提高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说服力
教师健全的人格能使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德育教师尤其应该秉信“身教重于言传”这一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概括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另外,作为德育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较高的分辨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2、增强科学文化素质
能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的教师,才会成为优秀教师。一个教师不应只具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很好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在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育人成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人的过程是相当细微和复杂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过程不但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耐心、细心,甚至要能承受被误解的心理考验。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带到教学中去,不能在课堂上发怨气,散布腐朽思想。所以,教师需要有控制情绪的良好心理素质。
4、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不但学习教师的文化知识,还把教师当成做人的楷模。青年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占特殊地位,行为表现最容易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品德言行就要有较高的要求。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谈吐大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平等待人,处事公平;谦虚谨慎,不亢不卑;热情亲切,平易近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仪表端庄,朴素大方等,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才能在教育中收到“以德服人”的良好效果。
【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提高之探究论文05-02
优化德育体系 提高德育实效04-30
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04-30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04-29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交往实效性的策略论文05-02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的论文05-02
做好试卷讲评 提高课堂实效的论文05-02
树立主体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04-30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05-01
强化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