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论文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
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
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放牧生活中的家庭传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坚实保障。孩子们从小就浸染在父母和大人的歌唱氛围中,自己也日夜练习,因而能够一辈子唱出好多或粗犷或优美或旋律跌宕起伏的民族歌曲。有的汉族地区也有民歌传唱之习俗,比如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哭嫁歌,在那里,不会唱歌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等到女孩子长大以后,要出嫁了,那是要边哭边唱好几天的,倘若没有从小练就的民歌功底,那出嫁的时候哑口无言是很丢人的。而像广西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谈恋爱是要靠民歌来传达的,倘若一个青年男子不会唱歌,那是找不到情人的;倘若一位女青年不会唱歌,那再漂亮也是枉然的。因此,刘三姐会出现在广西壮族地区,是与壮族人民用民歌来表达思想与喜怒哀乐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的,民歌就是他们“盛装思想的碗,夹起情感的筷子”。
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晚辈们可以密切观察长辈的发音方法,长辈也可以“一对一”地快速纠正晚辈的发音,因而这种传承模式是最为可靠与真实的,是最纯美的。同时,在向他人学习民歌歌词和演唱技巧的过程中,有些天赋颇高的人又能够创作一些新歌词,反映一些新生活、新情感,或者创造一些新旋律,为民歌歌词与腔调的时代化、多元化作出贡献。甚至一些作词家、作曲家都特别喜欢从传统民歌中汲取艺术养料,加工成灵感独具的艺术佳作。比如被尊为中国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借鉴吸收哈萨克民歌风格,记录自己内心情爱经历的一首经典民歌。
然而,随着民族融合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一些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会写本民族文字,也不大会唱本民族歌曲,有的甚至迷恋起流行歌曲,贬低世代相传的牧歌、山歌、渔歌、狩猎歌,这种境况于民歌的口耳相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是应当高度警醒的,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尤其在民歌领域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广播、杂志是当代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
正是由于民歌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很多媒体对其宠爱有加。比如电视节目中播放民歌是其吸引民众的制胜法宝。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很多地方台在内,很多栏目专情于宣扬民歌的艺术风采。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和《魅力12》栏目,就颇受娱乐大众的欢迎。其中,《民歌?中国》栏目是唯一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中国民歌的艺术节目,它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契机和优异的展示平台;《魅力12》栏目虽为一档综艺娱乐栏目,但它在揭秘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时,也将民歌播唱开来,这对民歌的繁荣起着良好的促进效用。另外,像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优秀栏目都在积极推进民歌唱进千家万户的伟大事业。
广播在广告效应方面虽然不及电视,但在民歌的传承功绩方面并不逊色于电视。因为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劳动时、开车时是不能看电视的,但却可以听广播,而广播是声音“自由飞翔的天空”,没有优秀的声音,广播就无法生存,这其中就有民歌的汗马功劳。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民歌榜》栏目是一档大型的民歌排行榜节目,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传唱,又有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它一方面探索中国民歌的久远历程,另一方面又给传统民歌注入新的活力,是为老、中、青听众传送民歌的重要宣传阵地。
在一些专业的民歌研究者眼里,能够订阅两三本民歌杂志是很值得骄傲的事,因为杂志可以登载民歌歌词和曲谱,便于研究者或者演唱者积极还原其艺术风貌,而且在还原时,又能加进一些个人的演唱或表演特色,使其传唱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比如《广播歌选》杂志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国家级音乐类核心期刊,自从1980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30余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本主要以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宣传为主的期刊中,民歌是其“主力队员”,是其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另外,还有一些音乐杂志也开辟了专门的民歌专栏,为民歌的发扬光大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民歌文化节、民歌赛是当代民歌传承的战略要地
民歌作为一种久享盛誉的信息载体,在对外宣传与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都对举办民歌文化节情有独钟,较为有名的当数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在1993年创办之初叫做“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改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每年举办一次,在民歌节上,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歌手以及外国艺术家联袂献艺,尤其是其《大地飞歌》栏目办得独具声色,为全国各地的民歌荟萃提供了绝好的良机。又如内蒙古察哈尔民歌文化节每年6月10日至9月30日都要举办一次,活动期间邀请区内外歌手(包括蒙古国的歌手)参加专业歌手和业余歌手大赛,赛后还刻制察哈尔民歌光盘,并选拔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的民歌表演团队,这也可谓将民歌发扬光大的一项有益举措。
至于民歌赛则是更为普及的民歌艺术盛会,其中最为声势浩大的当数两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自1984年举办至今已有14届,其民族唱法比赛可谓宣扬民歌的最好阵地,到2006年则增加了原生态唱法比赛,这同样是民歌传承的优秀阵地,对宣扬原始的民歌唱法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像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栏目也获得了较大成功,其间有44个民族的1300余名歌手参加比赛,这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扬具有一定的号召意义。此外,“中国民歌赛”、“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国西部民歌歌手邀请赛”等比赛活动也非常火爆,为民歌的崛起提供了许多展示平台。甚至是当前红极一时的红歌赛,其中也有大量的民歌演唱,这让很多革命年代的民歌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让它们回到了人民的艺术欣赏园地,勾起了人们无限美好的回忆。
网络阵地与影视插曲是当代民歌传承的生力军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现今网络阵地已经成为当代民歌传承的生力军。只要你打开音乐网页,就会发现,不管是百度MP3、搜搜音乐、狗狗音乐、QQ音乐,还是九天音乐、九酷音乐等网站,都有民歌精选等类似栏目,可以让网友反复欣赏,尽情享受民歌呈献的艺术盛宴。很多网站不但可以听到民歌,看到歌手的演唱,而且能够下载歌词,这种多介质的传播方式对民歌传承而言是一大善举,它能让欣赏者从欣赏开始,一直步入迷恋的境地。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正是因为看到网络的力量,所以特意建立一个个民歌网站,对民歌进行专门的网上宣传。中国民歌网、山西民歌网、陕北民歌网、科尔沁民歌网等不同级别的网站都在宣扬民歌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当你打开中国民歌网时,可以找到“了解民歌”、“民歌体裁”、“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民歌选介”、“民歌人物”、“民歌风情”等板块,让你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另外,当今的“三网合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也为民歌开辟了崭新的阵地,比如手机铃声就是一种极好的民歌传播方式,每当电话响起,一曲悠扬的民歌铃声会让接听者或拨打者心旌摇荡,让周围的人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特别高雅,这比起那些粗糙的流行歌曲或者嗲声嗲气的“笨蛋,来电话啦”确实要高雅很多倍。即使无人接听电话,打电话的人仍然不会生气,权当免费享受一次民歌盛宴好了。
电影、电视剧作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娱乐形式,在主题歌、插曲方面也会时常选用民歌为其锦上添花。比如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云南民歌《蝴蝶泉边》就非常优美欢快,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山东民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特别豪放明快,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民歌《满山红叶似彩霞》就特别深情动人。又如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有大量的陕北民歌,它们在表现陕北百姓的乐观精神与爱情向往方面显得形象精练,为黄土高原生活的形象展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传播途径的多样发展,我国民歌的当代传承肯定是难以普及的一桩苦差事;而正因为当代传媒的鼎力相助,才会有民歌传承的灿烂今天和美好明天。因此,如何将现代传播手段与当代民歌传承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仍是民歌理论界和民歌演艺界的一项重任。
【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论文05-02
走进民歌民谣 传承经典文化作文04-28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论文04-30
鸡病的诱发因素及其传播途径04-29
民歌04-29
当代技术国际市场化传播研究04-27
浙东学术精神的传递途径和传承机制04-26
论文化传播与经济的关系05-01
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