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国内水彩画发展困境论文
中国水彩画历经了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由初期的萌芽阶段,到成长阶段,进而走向繁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将近3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艺术创作队伍的壮大,水彩画也得此契机展现其独特的艺术发展面貌。不久前的百年水彩画作品回顾展,正好诠释了它的发展态势。然而,我国水彩画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与其他的画种相比,步伐显得相对缓慢,这种局面,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作品探索性的匮乏。
综观近年美展展出的作品,大胆探索的水彩画作不多,而且表现手法明显比较单一。偶尔有少数别具面目的作品入选,或许可以看作对作者的一种“礼节性”的鼓励和安慰。比较近年来较为大型的水彩画展览,可见入选作品大体上存在以下几种倾向:其一是,强调用水的空灵效果,玩弄水的技巧,追求的是所谓中国画中常常体现出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视觉境界。仿佛如果不是这样来画,作品就没水彩味,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水彩画。总之,放不下玩水的情结。其二是“照相写实主义”倾向严重。有些作者把物象描绘得像照片一般逼真,似乎画得越细,作品获奖的机率就越高,将逼真当成艺术追求上的主要目标。另有一些作者则完全照抄照片,因而作品难能脱离照片痕迹,其创作性也就明显十分微弱。其三是,各种大型的展览,对年轻一代探索现代风格和新的水彩技法语言的态度过于谨慎,从而使得一些本来可能具有很好苗头的作品,得不到鼓励。由此可见,参展作品的评审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彩画家的艺术探索,使得他们在“固守”和“创新”之间极度彷徨,不敢多向深层次努力。
众所周知,由于水彩画是以水为其重要表现媒介的画种,由水与色在纸上的混合而产生的那种往往出人意料的流动感,显现成水彩这一画种自身所特有的松柔、快捷、酣畅、淋漓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表面上与中国画有某些类似,以致许多人倾向于拿中国画来作水彩画的参照系,强调中国人画水彩比起西方人更有天然的优势,将水彩画定位于“水墨淋漓”一端,甚至把“水味”当作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进而排拒那些画面具有厚重感的作品。应该说,在中国的南方,由于王肇民等著名水彩画家的个人努力,水彩画坛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从而带动了一股新的艺术表现风气。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许多画家并没有能够在这种探索的基础之上,对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和表现潜力继续做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反而人云亦云地将既有的探索仅仅视为某“家”、某“路”或某“地域”风格,甚至于将没有将水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品定为水彩画的“异端”。这等态度大大限制着艺术上的各种实验与创新。
再则,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促进了艺术的发展。相机的出现,尤其是数码相机的出现,给艺术家收集创作素材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照相技术的发达,也在很大程度上抹去了画家观察、体验生活的环节,照抄照片的倾向,成为绘画史上的一种前所未有的重大弊端。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展览组织者对“照相写实主义”竟然表现得异常认同,对此类水彩画作,往往给予极高的奖项。这类作品的获奖,无疑是对水彩画艺术标准的降低和误导。可见,此类评审的眼光、标准乃至其评审的机制,根本无法起到鼓励探索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美术界向来有一股追风的风气,前一届展览的获奖作品,其后往往成为某些人创作方向的坐标。追风,不仅与艺术创新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反映出某些人眼光的短浅和艺术见解的低下。
马蒂斯曾说:“一幅画应该是一种新的诞生,为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一种新形式。”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实践和摸索中自然地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观察、表达方式,值得画家们做出深刻的反思。
二、创作队伍后继乏人。
曾有人说,中国可能是参与水彩画创作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对水彩画后备力量的培养方面,却是令人忧心忡忡。作为一名从事水彩画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笔者曾对部分高校水彩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过调查,其结果令人颇不乐观。几乎多数学生并非真正热衷于水彩画,而是出于害怕高考落榜,不得已而选报了这一“冷门”。再者,由于这个画种的适应面较窄,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于找到工作,所以对许多学生来说,选择这个专业,不过是为了博取一纸文凭而已,缺乏对这门艺术的深刻了解和真诚热爱,他们最后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曾经构成水彩画庞大阵容的另一支队伍,是尚且没有进入专业美术领域的中学生。当年,许多学校在水彩画种“简便、快速、易出效果”口号的感召、鼓动之下,纷纷以水彩画作为中学阶段的色彩训练手段。尤其是近年高校美术专业的扩招,吸引了大量爱好艺术的考生投考美术类学校。
作为必考科目之一的色彩考试,按理并不排斥考生选择使用自己所喜欢或擅长的工具和画种。然而,鉴于水彩画种难于控制造型,且又不易于重复修改,初学者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相形之下,水粉颜料覆盖性能好、便于反复修改、更方便考生的临场发挥,所以,学习水粉画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对水彩画情有独钟的,也就只能是少之又少了。这样,水彩画也便渐渐从中学美术教学和各种考前训练班中悄然淡出了。最近几年美术高考色彩试卷中水彩画种的鲜见现象,业已证实了这一趋势。
上述两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原本可能成为水彩画方面的强大后备军,但是,在一切趋于实用主义、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潮驱动影响之下,这支后备队伍已经变得日趋瓦解、余数无几了。这不能不说是水彩画前景的一个重大悲哀!
三、工具材料研究的滞后。
水彩画最重要的两种材料是颜料和画纸。在纸的方面,国产水彩纸有两个品牌,分别产自温州和保定。保定纸的特点是易于反复洗擦修改和多次着色;而温州纸的吸色能力比保定纸要好,但容易起毛,不适合反复擦洗。显然,如果能够生产出一种兼具两种纸张之长的水彩画纸,必将极大地满足广大水彩画爱好者的切实需求。为此,笔者曾综合国内各地使用者的意见——诸如纸的含棉量对着色和修改等绘画过程的影响等等——向厂方提过改进的建议,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们的产品仍旧是老样子。尽管进口水彩纸的质量和性能都远远优越于国产纸,但由于价格昂贵的原因,除了少数专业画家以外,一般初学者无法消费得起。这一点,同样给水彩画的普及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水彩画属纸质材料画种,由于所用纸张会年久变黄,故一幅水彩画也就不可能像一幅油画那样,可以经百年而光色如新。再者,一幅年久失色的油画,可以借助科学的仪器设备加以修复,而水彩画,至少目前尚且没有色彩修复、还原的可能。针对这一材料局限,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在纸基上做底,进而观察画面经阳光曝晒发生氧化作用后的变化,发现做过底的画作比起没有做底的画作色彩变化明显要小。那么,做过底的画在室内的变化情形又是如何呢?目前似乎还缺少这方面的实验和分析。
诚然,油画经历了近千年的成熟发展,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相比之下,水彩画至今也仍然没能够摆脱作为油画这一传统画种的附庸的地位。即使在国外,其景况也不比在中国优越,许多国外重要博物馆的水彩画藏品为数寥寥,偶尔见到几张水彩画,也往往不过是作为油画作品的创作草稿而已,真正精彩的水彩杰作难得一见。更令人尴尬的是,当一张水彩画与油画摆在一起时,其单薄特性注定了它在视觉效果上根本无法与厚重的油画抗衡的命运,况且由于工具、材料特性等限制,画家在从事大型题材的巨幅创作时,或多或少总会感到力不从心。
凡此种种,都严重制约着水彩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良性发展,从而使这个舶来的画种走进了一个瓶颈,令我们每一位不甘落伍的水彩画家、水彩画教学工作者乃至广大爱好者不得不严肃面对、深刻省思如何摆脱、如何超越这一严峻问题。
以上,我们分别讨论、分析了导致当前中国水彩画发展停滞、落后的几个方面的因素。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改变水彩画在目前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针对上述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使这样一些消极不利的因素不致长久阻碍这一艺术门类的正常发展。首先,在水彩画从业人员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不跟风,不从流,大胆尝试,勇敢创新,最大限度地去发掘这一画种潜在的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其他画种所不能替代的既丰富多样,又具有独立审美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承认水彩画可以有灵秀、焕烂的水色趣味追求,但这并不是水彩画的唯一语言,而更加多样化的趣味、语言、风格和品质,正有待我们在艺术本体的层面不断进行摸索。其次,有关专家也要在观念上改变将这一画种仅仅作为附庸于油画或国画或者介乎两者之间的传统态度,在作品的评选机制方面,对那些卓有创新意义的好的作品,及时给予有效的鼓励。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狭隘、片面只能障碍艺术上的推陈出新。同时,我们也希望,有关美术教学单位能在高考的色彩考试环节上,以考察考生的基本色彩造型能力为旨归,尽可能打消材料的限制,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展现个人的特长,以便保证水彩画种在今后发展中仍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当然,水彩画如何发展和创新的问题,也还必须作为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来共同加以探索和解决。
【国内水彩画发展困境论文】相关文章: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的论文05-02
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的论文05-02
天津水彩画的振兴与发展04-29
对国内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探索论文04-30
融资困境论文11-24
烟草对外贸易发展困境及对策论文04-29
国际贸易发展下的国内需求政策论文04-29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及对策论文05-02
地方性高校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出路论文05-01
试论分析美学的困境及发展态势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