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

时间:2023-05-04 01:31: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幼儿的情绪发展对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化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展宁宁,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l期)。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所说,当今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所要面对的困扰和心理紧张在日益增加,但是国内系统地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还非常缺乏。于是我们在XX市引进了《比比和朋友》,旨在借鉴这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过的幼儿情绪及社会性课程,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受益,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新经验,看到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

  一、从侧重情绪控制到关注情绪表达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情绪的培养,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情绪控制。比如当五六岁的孩子以哭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时,有的成人会认为孩子是在以哭为武器达到强迫成人满足他们需求的目的;有的成人会认为哭不是好方法,不解决任何问题等。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会告诉他们,“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别哭,好孩子要勇敢”。于是,小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会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羞于真实表达。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惟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吴海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3期)。而《比比和朋友》课程在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方面,正是强调“情绪识别、表达与调节”。它告诉孩子们在悲伤时,哭也是一种能让自己获得安慰的方法,只是要注意哭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伤害身体,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妨碍他人。它还用发动孩子们主动检索已有经验、提出新策略等方式,告诉孩子们除哭以外有更多“有用的办法”。当案例中的张老师告诉孩子们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时,孩子们是惊讶与兴奋的,因为他们从自己本能就会的哭中看到了它有着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的作用,这就是宣泄负性情绪的价值,同时知道要理性地运用哭这一策略既使自己感到舒服又不影响别人。

  张老师在刚开始建议哭这一策略时,是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也就是说自己可能是抱着疑虑的态度试一试的。但她积极尝试的结果是,既让孩子重新发现了已有经验的价值,又让孩子们感到教师是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因此能“惊喜地接受并很快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最近探访“比比”课程时,当老师向孩子们征询如何使悲伤中的自己获得安慰时,孩子们主动提到了“哭”、“深呼吸”、“想一想开心的事”、“和别人说一说”等情绪调整的策略。

  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更自觉、主动地以朋友般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倾听孩子。

  二、从“主观以为”到用心倾听

  五六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在与家人、教师、同伴的交往中,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情绪困扰。研究表明,幼儿已具备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感受,但他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应对却处在萌芽阶段,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为时,并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骆宏,家庭教育,20xx年第10期)。教师如果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和实施情绪课程,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正如张老师反思到的,以前教师却往往主观地以为孩子“思想单纯,不会想一些复杂的事,不会有烦恼”,或者以为“他们有烦恼也一定会说出来”。 回想起课程实施开始之初,很多教师都担心,“这个课程总要求孩子说、讨论,他们有的可说吗?他们能讨论起来吗?他们会喜欢吗?”实际上,教师低估了孩子们情绪感受的水平,不了解孩子们遭遇的情绪困境,即他们正处于“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的阶段,当然就不能深透理解、把握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经常使用倾诉与表达这一方法,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回想并说出引发这一情绪感受的情境,特别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话,对孩子们的讨论与建议不能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反馈与评价。

  案例中张老师和轩轩等孩子在谈论“烦恼”时,轩轩说出的“烦恼”情境是奶奶带生病的他出去玩,本来是开心的事,但他要帮奶奶瞒着父母,不然奶奶会挨批评、被送回老家。这实际是由于两代家长不同的爱的行为但又互不理解,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一方面要担负“瞒哄”爱他的爸妈的内疚,而另一方面又怀揣着怕爱他的奶奶被送走的担忧,所以他深深地“烦恼”着。从轩轩的话中教师亲身感受到五六岁的孩子不再是思想简单、不想复杂的事,他们的情绪情感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而《比比和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幼儿的情绪发展对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化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展宁宁,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l期)。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所说,当今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所要面对的困扰和心理紧张在日益增加,但是国内系统地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还非常缺乏。于是我们在XX市引进了《比比和朋友》,旨在借鉴这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过的幼儿情绪及社会性课程,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受益,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新经验,看到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一、从侧重情绪控制到关注情绪表达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情绪的培养,我们往往更多地强调情绪控制。比如当五六岁的孩子以哭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时,有的成人会认为孩子是在以哭为武器达到强迫成人满足他们需求的目的;有的成人会认为哭不是好方法,不解决任何问题等。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会告诉他们,“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别哭,好孩子要勇敢”。于是,小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会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羞于真实表达。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幼儿所有或正或负的情绪表达,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惟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吴海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3期)。而《比比和朋友》课程在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方面,正是强调“情绪识别、表达与调节”。它告诉孩子们在悲伤时,哭也是一种能让自己获得安慰的方法,只是要注意哭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伤害身体,还要注意不能过多妨碍他人。它还用发动孩子们主动检索已有经验、提出新策略等方式,告诉孩子们除哭以外有更多“有用的办法”。当案例中的张老师告诉孩子们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时,孩子们是惊讶与兴奋的,因为他们从自己本能就会的哭中看到了它有着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的作用,这就是宣泄负性情绪的价值,同时知道要理性地运用哭这一策略既使自己感到舒服又不影响别人。

  张老师在刚开始建议哭这一策略时,是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也就是说自己可能是抱着疑虑的态度试一试的。但她积极尝试的结果是,既让孩子重新发现了已有经验的价值,又让孩子们感到教师是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因此能“惊喜地接受并很快地应用于生活中。”在最近探访“比比”课程时,当老师向孩子们征询如何使悲伤中的自己获得安慰时,孩子们主动提到了“哭”、“深呼吸”、“想一想开心的事”、“和别人说一说”等情绪调整的策略。

  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更自觉、主动地以朋友般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倾听孩子。

  二、从“主观以为”到用心倾听

  五六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在与家人、教师、同伴的交往中,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情绪困扰。研究表明,幼儿已具备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感受,但他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应对却处在萌芽阶段,当他们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为时,并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骆宏,家庭教育,20xx年第10期)。教师如果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和实施情绪课程,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正如张老师反思到的,以前教师却往往主观地以为孩子“思想单纯,不会想一些复杂的事,不会有烦恼”,或者以为“他们有烦恼也一定会说出来”。 回想起课程实施开始之初,很多教师都担心,“这个课程总要求孩子说、讨论,他们有的可说吗?他们能讨论起来吗?他们会喜欢吗?”实际上,教师低估了孩子们情绪感受的水平,不了解孩子们遭遇的情绪困境,即他们正处于“不清楚行为和感受间的关联”的阶段,当然就不能深透理解、把握孩子们的发展需求。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经常使用倾诉与表达这一方法,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回想并说出引发这一情绪感受的情境,特别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用心地倾听孩子们的话,对孩子们的讨论与建议不能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反馈与评价。

  案例中张老师和轩轩等孩子在谈论“烦恼”时,轩轩说出的“烦恼”情境是奶奶带生病的他出去玩,本来是开心的事,但他要帮奶奶瞒着父母,不然奶奶会挨批评、被送回老家。这实际是由于两代家长不同的爱的行为但又互不理解,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一方面要担负“瞒哄”爱他的爸妈的内疚,而另一方面又怀揣着怕爱他的奶奶被送走的担忧,所以他深深地“烦恼”着。从轩轩的话中教师亲身感受到五六岁的孩子不再是思想简单、不想复杂的事,他们的情绪情感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而《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倾诉”策略正是在帮助孩子们理清“感受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从而在同伴、教师的互相帮助下发现多种情绪应对或行为应对的策略,并主动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调节情绪。而其“倾听”策略使张老师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适时引导孩子体验“倾诉”策略带来的舒服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全体孩子认知“倾诉”这一“有用的”策略。而并不是急于去评价事件中各方的对错,也不去给某个策略贴“好”、“坏”的标签,营造了让孩子们消除戒备心、愿意和老师讲真心话的和谐气氛。

  从实验园班的孩子们都很喜欢上“比比课”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比比和朋友》课程策略的有效性。我们期待参加《比比和朋友》课程的教师能够从教学经历中更多地感悟与思考,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比比和朋友》带来的思考与改变论文】相关文章:

改判带来的思考05-01

网络发展带来的哲学思考04-27

描写位置带来的改变的作文04-29

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04-29

比比的意思, 比比的解释04-30

派出所档案升星晋级带来的启示和思考04-29

比比04-30

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教学带来的变化和思考04-30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05-02

对俄罗斯司法改革的认识和思考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