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革新教育论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因自身的特殊性带来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确保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培育特色,丰富德育工作内涵
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重视和支持,构建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促进社会各方面教育合力的形成,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不仅要全面覆盖、横向渗透,更需要内外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让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构建校内外教育网络,使学校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寻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必须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首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体具有不同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特殊性。从建校时间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不长,与办学时间较长的普通高校相比,其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数量和质量、服务体系、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均亟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从校址位置上看,尽管高教园区建设在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和有效共享教育资源方面彰显了极大的优势,但大都位于城市边缘,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理劣势削弱了作为现代文明重要部分的城市文化对高校的辐射和对大学生的教育熏陶功能。从教育环境上看,新建设的高教园区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相对缺乏和不足,周边环境配套建设不到位,往往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治安情况不理想等,这较大地影响和削弱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这些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节假日,学生的安全防范、心理健康教育、课余生活的开展等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这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象与目标也有不同于一般普通院校的地方。从教育对象上看,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招生条件的放宽,学生类型的增多,学生层次的分化明显,各方面的条件差异明显,给德育教育带来新的困难。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普通院校相比更强调技术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与理念就必须与此相一致相适应,并采取相关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针对高职院校所在高教园区的特点,实施“双休日工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双休日工程”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学生思想文化素质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个综合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牵动全校各个部门的综合工程,需要通过组织落实、制度保障和措施到位来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在纵向渗透上,突出素质教育主题,注重形式创新,凸显时代特征,把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渗透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感知、领悟、实践真实工作环境所要求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拓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和就业能力。在横向联络上,高职院校把“双休日工程”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注重德育和德育资源的内引外联,着力加强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外部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德育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双休日工程”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双休日工程”使广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位置,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双休日工程”中,学校不断创新德育载体,扩大德育阵地,注重把知识、能力培养与人格培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载体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权益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德育工作载体,从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技能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来塑造人,培育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
首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般意义上,高职院校面对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各类大中型
企业,学校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自己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口程度要高,以及学校要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外,关键还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但在实际就业招聘中,企业首先关心的不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际技术水平,而是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是否有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这种选人用人取向,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能力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优先考虑。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就是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成千上万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坚忍精神”、“合作精神”和“进取精神”的现代职业人,从而增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强化职业规范,提升首岗胜任能力。
其次,努力拓展“国际合作”,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P4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人类生活在一个命运日益息息相关、彼此日益相互依赖的国际大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应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人才。“一般而言,国际化人才是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能适应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与趋势,促进国际化组织整体效能,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力、知识、心理素质,以及特定的思想性格行为特质和魅力,能在国际化竞争中把握规律进而创新的高层次人才。”[2]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实施“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引入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重点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模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测评系统,以及以高职学生能力为主导的职业素质培训课程体系,努力拓展“国际合作”,培育国际化视野,创新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三、“以小见大”,实现技术与人文教育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相对较弱。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作用,搭建素质培育平台,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积极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针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一型知识结构的学生成长成才存在较大局限的情况,高职院校依托环境优势,选择一批大中型名优企业和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学本领干什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真实答案,对于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坚持技术与人文教育融通,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以小见大”,促进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教学特色上,倡导艺术教育与高新技术、工业技术相“嫁接”,以“小技艺”带动“大文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强调艺术与技术相融,努力打造行业文化。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把美好、诚信、责任、道德引入学生的生活,融进学生的言谈举止,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风格,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浅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革新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论在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强化稽核监督功能02-28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刍议04-28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05-02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05-02
高校教育论文04-30
浅论如何提高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论文05-01
浅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04-30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