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原生态民歌教育论文

时间:2023-05-04 05:55: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原生态民歌教育论文

  我国第十二届全国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在原来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原生态唱法,如青海的花儿、侗族大歌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奇葩,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声乐界一时间众说纷纭,原生态民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近几年我国原生态民歌蓬勃发展,全国涌现出了山西左权的放羊倌石占明等东西南北的十大民歌手王,还有亚妮专访组深入农村拍到的真实的百姓中的民歌以及相关的民俗民风,那质朴的艺术魅力感染了每一个人,特别是我国的昆曲、新疆十二木卡姆、古琴、蒙古长调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掀起了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原生态民歌教育论文

  一、原生态民歌现状分析

  原生态民歌的概念界定:原生态民歌是音乐与生活的复合体,生成于我国久远的农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依,与民俗活动相融合,与各种生活需求相结合产生的民间歌曲。主要为我国的农业社会的各种民俗生活所用,用于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它的作用主要是实用、促生产、促交流等。原生态民歌特点: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来源于生产生活,大多是为了实用,有别于作曲家创作用来表演的作品,无论是歌曲风格还是演唱方法都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她的最大特点是质朴,发自内心,是情感的迸发。歌曲个性鲜明,地方色彩浓重,形成独特的风格,歌曲的节奏自由。

  原生态民歌演唱特点:以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语言为主,大多注重歌曲内容的表达,歌曲咬字清晰,声音的音色偏明亮,位置靠前,歌唱的气息较浅。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歌手都来自于田间地头,有的甚至是很落后的偏远山区,一代代民歌的传承都是靠口传心授,基本没有书面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大多数原始劳动已经被现代化机器工作所代替,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农业原始土壤消失了,就连偏远的山区也通上了电话,接上了网络电视,原来消息文化闭塞的村庄也通了公路,大量的信息灌输到人们的视线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哈尼族的哭嫁歌不唱了,而用录音来代替,原生态民歌的主体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了,等等,这一切现象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近几年来原生态民歌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有资料显示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有一位民间老艺人,一门手艺,一首民歌在消失,而每一位民间艺人的消失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消失。我国的各界喜爱原生态民歌人士长期致力于原生态音乐的挖掘及抢救工作,但我国的原生态音乐还在不断流失,现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动员起来,一起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音乐学家田青教授指出原生态唱法以音乐学家的眼光来看起码具备以下三个意义:第一、接续历史,让我们重新找到民族文化的根。第二、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质。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里只有一种声音。田青教授对原生态民歌的阐述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原生态民歌的巨大的保存价值,同时也对当代音乐教育造成了一个冲击,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关注。笔者试图把原生态民歌与大学生音乐教育相结合,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同时也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靠他们去传承并发扬光大。笔者对自己所在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他们对原生态民歌的态度是:不知道原生态民歌的有23人,占调查人数23%;不喜欢原生态民歌的有66人,占调查总数的66%;喜欢的只有11人,占调查总数的11%。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我们的原生态歌曲了解少,同时也不关注,更有很多人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喜欢,学生喜欢的歌唱就是通俗歌曲,一些港台的歌手是很多学生的偶像,他们根本不喜欢原生态歌手和原生态歌曲,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根本没有兴致更无从谈起继承和发展。

  三、在大学生音乐教育中渗透传统原生态民歌的教育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精英主体,对我国的文化领域起着主流的作用。对于原生态的传承,要从每一位大学生做起,而不只局限于专业的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入原生态民歌的课程内容及实践,针对大学生对原生态的喜好,学校音乐教育也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原生态民歌,喜欢原生态民歌,并要演唱原生态民歌,这样原生态的民歌得以流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再创作。1.通过课堂,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原生态民歌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类,其中山歌的种类繁多,包括陕北、宁夏的信天游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西河曲、左权民歌《打酸枣》,福建的客家山歌等。2.按照地域文化背景分片介绍各地方的特色原生态民歌,以及民歌的发源地及地方的风俗及文化,以及民歌产生的一些奇闻佚事,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如民歌《三十里铺》据当地人介绍歌曲中的“三哥哥”“四妹子”真有其人,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邀请他们来讲学,并和学生进行座谈,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当地人文内涵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演绎作品。3.课外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的歌唱团,吸收对原生态民歌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从社会上聘请当地的一些原生态唱法的名家进行讲学和讲座,定期在学院和社会上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原生态,喜欢原生态,并参与原生态的民歌演唱。4.教师要根据当地特点挖掘当地特色的原生态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如山西晋城,位于山西的东南部,是炎帝的故里,那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平古战场的遗址,与此同时还有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民歌民谣,古老的戏曲剧种上党梆子。

  成立原生态民歌研究小组,吸收各专业的学生老师参与研究,定期组织大学生下去采风,对当地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文字梳理,使得当地的原生态民歌得以保存及流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真正把大学建成一个研究型,学术氛围浓郁,能够引领当地文化领域的阵地。四、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是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原生态民歌是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比如山歌,号子,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经过几代人的口传心授,是智慧和心血的结晶,通过这些透视的往往是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山西的河曲民歌《走西口》,由于当地连年大旱,农民庄稼颗粒无收,没有办法,一批批的年轻汉子走西口为家中的妻儿老小去谋活命的钱,走西口的路上,留下了汉子婆姨的辛酸和血泪,一代代男人哼着《走西口》,心中怀着对女人孩子的爱,义无反顾地往返在挣命的走西口途中,在家留守的女人哼着《走西口》,坚守在后方的家园,等着亲人归来,有的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回男人,哭瞎了双眼,苦命的男人和女人们就是在走西口的歌曲中等待,缓解心中的苦痛,支撑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晋商文化的繁荣。《走西口》让大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的艰辛,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秀品德。大学生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对今天的生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的认识,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屏弃当今社会私欲横行的个人主义,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塑造高品位的个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原生态民歌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论文05-01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论文05-02

高校法制教育课中融入德育教育论文05-02

音乐教育论文05-02

音乐教育论文06-12

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论文05-02

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论文05-0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1-25

高校教育论文04-30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思考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