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3-05-04 09:33: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在介绍几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将这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进行了探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几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⑴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⑵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⑶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⑷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⑸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⑴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⑵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⑶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⑷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⑸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⑴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⑵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⑶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⑷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⑸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以图为载体,进行问题框架的构建支架式教学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地理教学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地图或图形,而图本身可以将许多新旧知识点聚集其中。所以,依据图来进行“最临近发展区”概念框架的构建,是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进入问题情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图一)对传统工业的讲述:框架中的问题是为发展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优化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2、围绕教学中心,设计实例、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讲述“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不同街区的商业网点各方面的调查,其中包括商业网点集聚区的繁华街道,也包括居民区的商业网点。这一阶段为“抛锚”阶段。确立了目标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进入自主调查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阶段。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调查,学生对商业街、商业小区、商业网点的形成、商业网点的密度、商业网点的效益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上课时,教师将学生的调查结果公布在黑板上,通过学生对各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建构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最后,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整个过程可表现为以下(图二)所示:3、利用影片、图片,随机进入课堂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及其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能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轻松的、简单易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去建构问题的兴趣。怎样让学生展开新知识的分析与建构,必须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去寻找闪光点。其中,影片和图片以其知识容量大、直观性强、吸引力强等优点,可以吸引学生。因此,可以以此为导入点展开知识的意义建构。图片和影片中的知识点多,根据教师提出的中心主题,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影片中找到相关的多个联系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点,随机进入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旧知识的整理、优化,经过分析讨论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研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一段关于青藏高原牧羊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的影片播完之后,同学们对两地的农业有了直观的了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项地区间的农业差异,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差异一点让学生展开分析:如图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当然还包含有“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模式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04-29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4-26

游戏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论文04-27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论文05-02

模糊法及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02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4-30

试论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论文04-27

交往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规划与招聘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的论文04-27

图像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05-02

浅谈比较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