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部分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三所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认定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具有现实性、可效性、合理性和特色性,有利于学校完成国家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健词: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运用 特点探究
1.研究的目的
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可行性和可效性,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参考。
2.研究的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对学校进行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我市于2001年9月至2003年先后在三所高中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中学、武汉市第三中学组织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为贯彻《标准》积累经验。
3.研究的内容
3.1.构建适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内容有:课程性质、目标设计、结构设置、资源开发和利用、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
4.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4.1.以学校为实践基地,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采取市、区、学校三结合共同研究的形式,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业务部门及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工作。
4.2.研究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学生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各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与建议。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校本课程性质、目标制定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地方课程规划下以学校为本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由学校自己确定的一门课程。
构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影响课程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标准》目标是对教学的整体要求。校本课程目标是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的反映与再现,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学校重视突出目标与学校办学理念的结合,使目标确定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育人的发展思路。如:武汉中学遵循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创办该校时提出的“朴、城、勇、毅”办学理念进行人格教育。因此目标第二条就提出了发扬“朴、诚、勇、毅”精神,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人格教育目标。武昌实验中学确立的“育思想、重发展、求创新”办学思想,提出了“每人能创编一个体育活动内容。”武汉三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办学理念,提出了“人人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的具体目标。各校制定出的具体目标既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对体育校本课程所作出的教学目标定位。
概括其特点,遵循了“五性”、“四原则”。
五性:
(1),主体性;以学校为主体。
(2),基础性;要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
(3),发展性;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全面性;人的发展是主动全面的发展。
(5),实用性;面对具体情况,能操作并能达到目标。
四个原则:
(1)校本课程目标要与《标准》目标相结合,可更具体化,突出个性化。
(2)目标与学科要求相结合。
(3)目标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4)目标与校本特色相结合。
5.2.校本课程结构设置的研究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各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力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三条基本原则。均把课程结构设置为:基础课程与扩展课程(见图1)。
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同时把教学的基础课程结构分别设置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形成体育专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课程结构。
经过实践证实:学校新的课程结构设置,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新变化。教育思路扩宽了,教学的形式多样了,方法多变了,有效地利用了校内外的各种体育资源,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潜能。
5.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5.3.1.重视挖掘运动项目的开发与运用,使内容适合《课标》的教学要求。
为落实《课标》目标要求,学校加强在改造与开发教材内容方面,一是对原《体育教学大纲》中确立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并加以调整,因校制宜;另一方面是对新兴运动项目内容的引进、改造和加工。例如:球类项目中增加许多小球类,舞蹈项目中增加竹竿舞等内容,体操项目与健美项目相结合、民族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增设了滑板,攀壁,越野、救生、背摔等内容,并实行了新的整理和分类。在教材内容运用方面,为了使高中生能普遍达到《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开设田径,武术、球类等必修内容,同时增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拓展内容与运动专长选修内容。
经实践后,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田经、球类、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改造后,由于增强了综合性(含健康教育)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二是新学习内容的引进,扩宽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三是学生有学习内容的选择,使运动爱好和专长得到发挥与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性、自主性和个性。新安排的教学内容,98.2%的学生认为:满足了对学习的'多种需求,起到了健身心、益情趣、增才能的效果。
5.3.2.重视扩展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使学科课程适应于教育、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扩展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各校都重视对开展扩展课程的综合性研究,得出“四有”、“四落实”、“三结合”的经验。四有: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四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三结合:一是将把课内的基础课程与课外的扩展课程相结合,二是与学校外,家庭,社会(社区)相结合。三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武汉中学开展了“体育大课间”的研究,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校体育趣味运动会,学生与家长同定锻炼计划,参入社区的活动,组织校际之间的“激情大比拼”等活动。武昌实验中学开展了体育特长与专业运动队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武汉三中采用开设俱乐部的体育教育形式,各校广泛开展学生在校内“体育有特长”、校外“专长能运用”为要求的多种教育活动,以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与运行。
通过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认为:扩展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紧密联系,推进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体化。实施扩展课程教育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运动技能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扩展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规划教学活动时,重视结合本校实际状况,特别强调基于生活实践领域,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5.3.3.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探究,是与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有价值的探讨问题。学习评价包括评定的内容、标准和方法。根据《标准》评价精神要求,如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首先的问题是转变思想,树立新评价观念。其次明确学习评价指导思想,知晓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再是构建适合评定学习成绩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实验中各校都在评价内容指标上,把运动态度、心理、情意、知识技能、兴趣特长、体质状况、运动项目组织、裁判、评论、创编活动、家庭与社区活动等列入考核评价内容,把不同的考评内容分别按学期,学年(学段)进行安排。在标准上采用定性评定为主,按学分制累计评价,把学分制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成绩按分项记于学生的手册。在方法上,采取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班主任和家长可参与对学生的社会及家庭活动加分评价等。新的评价,突出了以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在评价标准的定量与定性评分上,坚持客观、民主、区别对待、进步发展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评定问题。
从各校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反映出:一是成绩不及格的没有了(除病残学生),二是分数高的增多了。教师们认为;这种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标准》的要求,侧重对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内容、标准要求比过去不是低而是高了,因为知识与能力要求高了,内容面宽了,对运动技术掌握要求也没降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自觉锻炼,掌握方法并运用,能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取得好成绩,学生们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很客观,有弹性,在完成学校统一限定评价内容中,有机会选择自己的运动专长和其它评价内容,能参加民主评价和自己评价,是对我们学习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去达到评价的要求,争取好成绩。从评价的成效说明,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出“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 ,充分展现了《标准》评价的优势,使得评价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挥了评价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5.3.4.重视校本课程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的效能。
课程管理主要包括职权、组织、人、财、物等问题。归纳各校对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点。其作法是;“健全组织、形成机制、划分责任、确保落实、加强合作、注重整合”。形成了管理上的“三多”、“五有”流程:第一,校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与体育教师主要负责组织,班主任和其它教师、学生参加工作,实行多元化管理。第二,校领导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整,整合人力资源等,体育教师分工与部门人员负责微观指导和调控,实行多层次管理。第三,与社区、家长、媒体的联系与配合,形成网络,实行多方位管理。第四,管理“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第五,管理“有民主运行机制” ;部门、教师、学生参加民主管理。第六,管理“有信息交流” ;及时汇报工作情况,得到教育、社会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第七,管理“有信息反馈”;取得的成果要总结和宣传报道。第八,管理“有学校特点”;反映在人本化和动态化。由于工作管理到位,保证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6.研究成果
各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绩。所取得的成果多次在省市报刊、电视上进行了报道,多次举行省内外体育交流活动,部分研究内容参加了“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学校体育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和、省级的课题研究,例如武汉中学对“体育大课间”,武汉三中对“……体育校本教材开发” ,武昌实验中学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研究,均在2002年,2003年湖北省体育学术成果评比中获得论文一、二等奖。学校开展对《标准》实践经验在全市高中学校中推广,学校编制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文集 三册)在全市中学中广泛交流,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7.结论和建议
7.1结论
7.1.1 综上所述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所学校的实践突出了校本化的课程特征,反映出学校主动发展和自主管理的课程属性。对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课程实施的操作上具有可行、合理和有效性。实践研究的成效证实了校本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7.1.2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提供的新平台,是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实现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特色,有利于学科课程功能的发挥,更有效地完成《标准》的目标和任务。
7.2.建议:
7.2.1.国家教育部可根据目前各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实验的现状,提供基层学校可操作的校本课程文选资料,便于“校本与课程”、“开发与方式”“过程与特色”的学习与指导,做到树典型,再普及。
7.2.2.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应注重引导学校设置和完善校本课程,加强对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处理好“认识与实践”、“基础与扩展”、“能力与发展”的联系,做到先实验,后推广。
7.2.3.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基础性建设,要重视学校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科课程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正确地处理好“标与本”、“体与健”、“知与行”的关系,做到先破后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刘旭东 张宁娟 马 丽 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8
(3)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2001,7
【武汉市部分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10-06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研究论文04-22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05-25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论文09-09
浅析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论文12-04
浅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论文09-20
体育与健康课程食品安全的论文06-17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学科论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