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
近几年,城北区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布局要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把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小桥大街为主的商业、房地产、餐饮服务、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朝阳生产资料交易区,北川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青海大学以建设发展为主的科研及人才培育区,**都市精品农业区“一个中心、四个集中建设点”的功能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北区增强地区发展能力、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城北区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由北川和**两条狭长呈人字形谷地组成,下辖大堡子和二十里铺2个镇,小桥、朝阳、马坊3个办事处,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5.8万人。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6亿元(第一产业1.49亿元,增长-2.76%,第二产业73.43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22.69亿元,增长12.1%);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75:23;区级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3亿元,全区总财力达2.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9亿元。
(二)改革创新情况。随着城区面貌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北区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成立了城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理顺了融信贷款担保中心的运行机制。组建了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城管重心下移,充实了镇、街道城管力量。落实了项目建设代建制。完善了《城北区政府采购细则》,制定出台了《城北区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深化,执行了新的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费就学。充分利用“青洽会”、“郁金香节”、“环湖赛”等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成了城北区办公业务专网,电子政务建设有新进展。
二、目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二、三产发展不均衡。北区虽然是农业大区但不是农业强区,一产仅占经济总量的2%,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占经济总量的23%,二产占地区经济总量的75%,来自第二产业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而且仅依靠西宁特钢等个别企业的税收,一旦企业效益不佳或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生产下滑,对我区的财政税收影响很大。
(二)项目用地选址困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受到制约。近几年,城北区坚决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客商来我区投资,项目投资额不断增长。但由于项目用地选址困难,致使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难以落地而流产,项目用地选址成为制约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瓶颈。建议建立全市项目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土地利用权下放区县统筹管理。
(三)行政机关人员编制紧缺。机构改革中编制削减,但由于“四创”工作、维稳工作、各类普查调查以及多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在北区实施,导致基层工作量骤增,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中现在只有一人担负着应有三个人干的工作,需要调查研究的项目前期工作无暇顾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进而影响可研报告质量和专项资金的争取。
(四)专业规划滞后。目前,城北区只有“十一五”发展综合规划,而无专业规划和单项规划。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部分规划由于缺少专业规划编制人才及专家聘请、咨询、论证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环节,致使部分专业规划“编写不了,编写不好”,导致规划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再者,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由于市民参与度不够,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对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建设、协调持续发展的指导性。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在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一定规模,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是我们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需要。也是抓住朝阳物流园区、生物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多上项目,特别是上一批培植稳定财源、增加税收的商贸流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引擎作用,有效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的现实要求。
(一)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招商引资。一是要着眼全局、适度超前、重兵布阵,要改变少数人搞前期工作的局面,多投入精干力量,增加投入做前期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第2页
的人数。二是要建立前期工作机制和责任制。三是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选中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做深入的前期工作。四是注意前期工作方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要与发展思路和规划相衔接,重调研和综合平衡,借用社会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把工作做深做透。充实重大建设项目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基础。
(二)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要为民间投资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扩大企业作为独立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权;试行经营性项目业主招标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城北区招商引资项目计划”,采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做法,推出几个项目试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业主公开招投标,吸引民间投资。建立投资载体,引导项目和资金的结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尽快建立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权益归属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优质国有资产存量盘活,滚动发展。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的投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形成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协调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政府产业开发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可由直接投资改为股权投资,即由政府向授权投资机构注入资本金,由授权投资机构对项目进行控股或参股,政府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具体建设和经营活动,通过股权流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动态调整。统筹预算内、外的政府专项资金,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政府投资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力度,保证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采取贴息、补助等投入方式,吸引和拼盘各地配套资金特别是非财政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政府项目管理监督,提高投资效益。优化项目方案,合理节约资金,强化工程概预决算管理。
(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在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土地、户籍、就业、税收等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对必须审批的限制类项目,政府应向社会公开审批的依据、内容、权限、条件、程序、时限等,并严格予以执行。积极推行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方式,推进网上并联审批,逐步实现项目审批的信息化和高效化。要大力发展投资咨询、评估、设计、监理、会计、法律、审计和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凡是能由中介服务机构有效提供服务的市场领域,政府职能应逐步退出,变直接参与或干预市场为间接调控市场,充分发挥投资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和建设实施中的服务作用。同时,强化社会信用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投资决策科学化、项目管理规范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以及中介服务社会化。
(五)改善投资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和建设效益。一是创新项目决策的科学化程序。针对城北区目前建设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编制少、编写项目规划、可研报告、设计方案等工作存在较大困难的实际,建立项目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咨询服务机制。在积极培养本区项目管理人才、解决和增加项目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专家咨询聘请制度,聘请农业、工业、城市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方面的专家,形成专家咨询库,对拟实施的重大项目从规划阶段提前介入,把咨询、论证的关口前移。在加强现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尽快建立针对项目建设规模、影响较大的投资项目的社会预评价制度和后评价制度。特别是在投资项目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立项决策、设计、实施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投资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总结经验。二是强化决策责任,将决策成败与决策者的奖惩相结合,进一步落实项目行政责任制和项目法人制,把决策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强化监督。对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规范投资者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在要素配置方面,注意投资要素的稀缺性,考虑机会成本,充分发挥人、财、物等投资要素的合理配置,发挥最优效益。努力发挥量小的成本筹集投资要素,资金来源实现多元化,按项目的不同性质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投资方式。对项目筹划、建设、运行等投资全过程中的要素合理配置,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
(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做好投资环境的优化配套工作,特别要着力于社会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配套。健全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持投资与相关政策的连续性。
(七)
依托园区发展配套产业,做好“两园”建设服务工作。一是服务园区建设,做好生物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园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朝阳物流园区二期项目的征地坼迁服务工作。将二十里铺地区的农民向逐步城镇集中,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园区务工,实现就近就业。围绕西钢集团、朝阳物流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大中型企业和园区,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企业和配套产品。进一步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北区招商引资信息网建设,组织好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围绕园区和大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型、服务型、财源型项目。
(八)进一步提升都市精品农业发展水平。北区现有耕地3.6万亩,目前初步形成了玫瑰、草莓、胡萝卜、西芹、食用菌、特色养殖等六大特色农业品牌,畜牧业养殖已巩固和培育生猪、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8个,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今后要在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做好“文章”。
1、抓好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以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龙头,在大堡子地区规划建设用地1000亩,成为集示范推广、种苗繁育、精品生产、科技培训、采摘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线,每年新建日光节能温室800栋,使蔬菜、花卉、果品等生产规模达6100栋,20xx年,全区日光节能温室可达6100栋。逐步把大堡子以西地区建成以蔬菜、果品、花卉生产为主的“十里绿色长廊”。
2、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充分发挥好区政府与青海银行搭建的融资平台的作用,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农盛公司、绿田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青海大学科研优势,强化农业科技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在现有33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组织,探索城郊土地流转经营新形式,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3、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认真开展好以“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集中”试点工作,主要是结合物流园区、西格二线、丹拉国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朝阳、寺台子、北园、盐庄等城中村采取向中心地区集中的办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化;在二十里铺地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将二十里铺村、新村、莫家庄村、小寨村等村庄逐步向二十里铺镇集中;在晋家湾等远郊农村实行本村内相对集中居住,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九)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投资效益。政府投资项目要积极发展统建制,实现对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在规模、标准、投资、工期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同时要大力引导民间投资,加大把有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向市场的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相关文章:
对矿业开发体制创新的思考05-02
关于深化微山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04-27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04-27
完善农民稳定增收体制机制思考04-30
推进环保制度和机制创新04-28
环境监测体制创新思考04-26
推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创新04-28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自主创新的若干思考及建议04-30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04-27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体制创新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