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

时间:2021-11-03 16:33:1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

作者:黄益侯建明

科学管理研究 2015年07期

在当今竞争加剧的国际环境中,竞争优势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中小企业的价值增长,其最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也就是说,企业进行成功有效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回顾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知识产权少,创新来源少且创新组织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创新管理控制失衡,创新成功率低,进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竞争力差,即中小企业大多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核心技术靠引进,对上游技术依附性强。中小企业如果继续以这样的模式发展,是不能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浪潮中,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并且生存增值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甚至整体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发展下来。

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与良好的管理方法相伴产生。如果一味的搞创新,其管理却不能与时俱进,将终会导致技术创新低效,甚至导致企业发展失衡。鉴于技术创新具有不可逆转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且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薄弱,所以亟需实用的规范化技术创新管理指导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价值链管理理念出发,技术创新是从前期的创新概念来源到技术创新成功商品化的活动过程,其产品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并成功占领市场,即完成了一个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价值增值并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简而言之,技术创新可以整体比作为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在技术创新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前提下,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入到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称之为技术创新审计。技术创新审计能够评价并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管理有不足的地方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技术创新取得成功。本文试图从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和齐萨的技术创新过程审计的启示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以技术创新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活动为审计项目对象,初步构建能全面反映技术创新价值链构成并能在实践上行之有效且实用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以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 价值链分析法概述

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其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著作《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这一术语,他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各种各样的作业活动构成,包括技术创新开发、生产、营销售后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每项作业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些动态过程整合起来就成为价值链。波特价值链分析法是将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归纳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同时将这两类活动解构为一系列具体的相互联结的作业价值活动,构建一个资源价值投入到生产与转化的分析系统。它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重点反映价值的创造、实现过程,关注价值链各个作业活动环节的协调衔接,综合管理好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促进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从各类资源的投入到产出,价值链上的各个作业活动都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着价值链最终价值的实现。基本活动主要包括产品的研发、物质创造、生产及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种作业活动;辅助活动则促进支持基本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主要涉及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的投入和管理。

从价值链分析法的角度出发,技术创新活动整体归纳浓缩为从创新资源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产出并占领市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一条价值链,结合价值链分析法管理理念思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的关键在于管理和协调好技术创新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作业活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与技术创新价值链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2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构建

2.1 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图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技术创新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技术创新价值链中各环节作业活动的识别并且找出其关键作业活动,确定审计项目具体目标,构建审计评价指标,审核评价技术创新价值链中关键的环节作业活动是否采用了高效的创新管理方法以及是否符合标准有效地运行,对出现问题的部分提出改善建议,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基于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与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各环节作业活动管理过程相对应,技术创新价值链是技术创新基本活动和技术创新辅助活动的结合体,最后体现的是技术创新价值的实现。图1所示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是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对象和审计思路的一种多维结构审计模型,这里的多维是指技术创新基本活动,辅助活动,技术创新价值实现活动三维,并将其中二维(基本活动,辅助活动)解构为一系列若干可逐项审计的具体业务活动,同时以具体活动的关键点作为审计目标的切入点,确定技术创新价值链关键业务活动的审计目标,逐个分析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和意见。技术创新审计最终的目的大体上为疏通资源传递渠道,调整技术创新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这与价值链分析法的理念不谋而合。结合齐萨的技术创新过程审计的要素分析,在技术创新审计对象要素中加入创新文化与战略,技术积累,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等相关评价要素,以适应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的技术创新审计。那么技术创新价值链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解构后,基本活动主要包括技术概念的来源、技术获得、产品开发、工艺创新;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创新战略与创新文化、创新资源的供给、创新组织运行、技术积累。

2.2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要素分析

2.2.1 技术概念的来源。技术创新从新的创意的产生开始,优秀的技术创新概念的来源是企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价值成功实现的出发点。技术概念的来源主要分为内部创新源和外部创新源,企业的内部研发是技术概念的最重要的来源,但外部创新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与大学或公共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同外部企业网(竞争对手,互补企业以及供应商)技术联盟等。本文审计模型中,该要素涉及的二级指标主要是审查和评价创新概念来源的有效性,即指内部研发机构是否根据市场信息和消费者反馈信息有效跟进本企业的创新概念,与本企业以外的科研机构以及关联企业的创新概念沟通联盟是否有效合理。

2.2.2 技术获得。技术获得是技术创新价值链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作为技术创新来源转化为产品开发的中间枢纽环节,具有传递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技术获得方式不同,对于创新技术的运用范围,运用效果都会有所不同,最终的结果便是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获得要素的二级指标主要是审查和评价企业技术的外部联结有效性以及选择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方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购买的创新技术,技术许可,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该要素二级指标主要有创新技术获得计划,技术获得计划实施等。

2.2.3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体现了企业多方面的综合投入与引进创新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从实验技术成果转化为能够批量生产,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物商品的价值链增值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技术创新才算是真正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产品开发要素包括统筹与协调生产计划,生产制造能力,经销售后能力三个方面的二级指标。

统筹与协调生产开发计划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影响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对新产品是否具有领先性,能否有效开拓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制造能力主要是评价企业生产设备与技术创新需要的特性的先进性,匹配性,判断企业是否具备生产新产品的生产条件和相应等级的技术工人来完成生产计划,顺应市场客户需求,使企业能够持久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是需要营销投入市场,完成技术创新价值链的价值增值,那么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推销和服务能力,使消费者认同接受新产品。

2.2.4 工艺创新。工艺创新具有内在的独特性,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它与产品开发创新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交互性,能够延长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先时间,有助于产品开发的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自有投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工艺技术水平就直接决定着价值链上技术创新资源的变换效率,这一变换效率影响着技术创新所涉及的物耗、能耗和生产效率,对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业绩的优劣。工艺创新要素主要涉及是否能节约能源、降低物耗能耗,降低产品成本,是否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流程与进度安排,与产品创新开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性,运用新的生产技术、操作程序、方式方法和规则体系等的重大变革,新工艺实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等4个方面二级指标。

2.2.5 技术创新战略和创新文化。技术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主要战略,是企业在分析内外环境优劣状况的前提下,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实施重点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等全局性规划,主要可以分为引进或购买,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新技术四大类。它是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取得成功的出发点,决定了中小企业选择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多寡,也真实地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和价值的增值实现,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要素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3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协调是最直接的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文化是创新组织最显著的特征,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创新文化是创新产品由概念产生到研制开发的驱动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文化要素包括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高层领导的创新倾向,企业的创新氛围3个二级评价指标。

高效的技术创新必须需要创新激励机制的制度保证,这是企业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配套有诸如职位升迁、薪酬增加等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创新组织必备的制度要求。高层领导创新倾向体现了高层领导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和能力,影响到企业对创新资源投入的积极程度。在有创新文化氛围的组织中,员工的创新想法能够充分地得到鼓励并可能付诸实践,这种创新氛围促进产生创新型人才,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文化,有效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方式,进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2.2.6 创新资源供给。技术创新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创新资源供给主要有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供给。资金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开展的经济保障,人力资源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执行者和构思创新的思想源泉,促进技术创新从理念到开发产品的成功实施的主要载体。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信息资源的供给,极大地促进创新思想产生,同时良好的信息资源沟通交流也有助于企业组织的良好运行。

资金资源供给要素是考察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是否有足够资金支持技术价值链上的各作业活动,包括研发资金和非研发资金,其二级指标是资金供给的充分性,使用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供给要素主要涉及企业研发人员的配置与扩充,人力资源部门的运行情况等方面,其二级指标是指企业研发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结构比例,人员合理化建议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是否有人力资源的配备与扩充。信息资源供给要素主要体现了企业内外信息系统信息传递与协调的有效性,其二级指标包括获取创新思想信息的效率,收集顾客需求以及反馈信息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2.2.7 创新组织的运行。创新组织运行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人员、信息,相互联系等组织基本要素有机地组合排列,组织整合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R&D,生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有效提高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效率,高效率的完成技术创新目标。其二级指标包括技术创新人员合理安排程度,员工的流动率和满意程度,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协作程度。

2.2.8 技术积累。技术积累是技术创新更高层次的体现,反映了企业的稳定且持续的竞争力。技术积累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这一发展进程完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即在技术创新发展有足够积累的基础上,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另外,员工通过企业的创新培训学习机制,增强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也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该技术积累要素所涉及到二级指标有知识产权及技术保护管理运行状况(如要求研发人员对企业核心技术的保密机制等),创新专利技术的法律保护机制,创新培训学习机制。

2.2.9 技术创新价值实现。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技术创新的业绩呈现,该要素的二级指标是结果性指标,反映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财务状况和产品状况,是对技术创新业绩的评估反馈,最直接反映了技术创新成果成功与否。主要二级指标有产品收入比率,产品的研发制造周期,产品产值率(采用率=产品产值/总产值,解释产品成本是否有工艺创新,能否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物耗),产品销售率(这一指标可以体现技术创新产品质量适应市场化需求的程度,是否有能力培育新市场。),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和损失率,达标合格率和退货率。

2.3 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指标框架

在基于价值链分析法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过程中,采用审计调查问卷且严格的实验方法进行,通过上文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辅以交流沟通,问卷对象应能直接、清楚地了解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可集中在企业各部门三类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工、其他核心员工。根据访谈对象的判断,听取对有关指标改进的反馈意见,并进一步修正审计指标,使之更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审计模型指标评价采用半定量法,用百分制判分法对技术创新价值链各关键价值点的作业活动,通过主观判断对各指标审查评分,然后综合计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价值链价值的实现程度(见表1)。

与前人设计的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框架相比,本框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性。首次使用技术创新价值链分析法,从技术创新的创新战略开始,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基本与辅助活动,到最终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审计。审计框架的设计创新性地从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出发,将技术创新视作完整的资源价值转移和创造的价值链过程,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内涵与规律,同时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合理真实的技术创新评价结果。

(2)系统全面性。初步构建的审计框架不是片面地对技术创新价值链上的某个作业活动进行评估审计,而是审查产生技术创新价值的作业活动和相关的内部联系管理活动,从整体上把握技术创新,尽可能全面且重点反映技术创新的项目运行状况。

(3)指导性。建立审计评价指标的目的是对技术创新的各作业活动进行审核评价,找出技术创新价值链上各作业活动运行与管理的不足所在,并提出改善意见,使技术创新工作得以全方位规范化;同时运用重点审计的思想,准确识别关键业务价值审计点,涉及各个重点项目管理环节,管理者可以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根据指标确定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指导实现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4)可操作性。本文所构建的审计框架的审计证据都是利用现有可获取资料,问询相关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工作与管理的员工获得,既简便又有利于收集。

(5)前瞻性。此模型与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审计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关注技术创新的最终价值实现和过程,而是从技术创新价值链出发,关注技术创新与企业的人力、财务、研发生产、营销等企业组织运作其他重要职能活动的相互作用,将技术创新看做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小缩影,使得技术创新审计对于企业而言,更具有前瞻性。

3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借鉴价值链分析法理论,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特征,以技术创新价值链为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切入点,从3个维度初步且合理地构建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基本框架,也是确定技术创新审计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推动审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进一步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和有效指导开展技术创新审计实践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所构建的技术创新审计框架的实证应用,指标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检验,合理设计指标权重的设置,建立评价基准以及审计流程等都没有涉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会逐步完善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构建的研究内容,构建更加具有操作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作者介绍:黄益,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侯建明,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会计审计学。

【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探 -管理资料01-01

数学美浅探09-03

瀚海的释义浅探07-07

英语语态的认知浅探11-10

语文活动教学浅探01-20

“质疑导读法”浅探01-20

量词头源流浅探07-08

英汉亲属词浅探08-10

浅探孔子与晏子的关系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