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理课导语艺术初探论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语艺术至关重要,这是授课的起步环节,它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引导思路的重要作用。导语设计是否新颖,生动,得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一巧布疑阵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上课伊始,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讲季风洋流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则选择在夏季,这是为什么?学生急于得到正确答案,兴趣顿增,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可以这样导入:有“世界寒极”之称的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层所覆盖,是一派冰雕玉砌的洁白世界,可是在它那厚厚的冰层下面却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煤炭往往形成在古代植物茂盛,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们在非洲和印度甚至赤道处,发现了古冰川的痕迹,同学们能解释其原因吗?通过这样的设“疑”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再如在讲“九月星空图”前可提问:“九月星空图”适用于 9月 1 日 21 时,9 月 15 日 20 时,9 月 30 日 19 时,为什么每隔 15天提前 1 时,看到的星空是一样的呢?在讲五带时,可以提出: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变大,变小,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寒带等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常言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在地理课导言中巧布疑阵能激发学生思维,弃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
二 引用故事
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新课导语,会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婴,越过日界线,又生了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当然是姐姐,这一天正好是 2005 年 1 月 1 日,后出生的妹妹是在日界线东侧出生的,日期是 2004 年 12 月 31 日,于是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一天,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趣盎然,为后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季风气候”时,可以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隆冬时节,赤壁战场上盛行西北风。曹营在北,东吴在南,若用火攻难以取胜。在这紧急时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预测到当时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天气现象,经果助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设计导语,学生情绪顿时高涨,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教学势必会收到奇特的效果。再如有个教师在讲“火山”之前,讲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公元 1709 年的一天,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晴空万里,科学家们正在那里指挥着一群工人挖一口深井,当工作挖到地下 20 米深处时,突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代剧院的舞台。之后,人们根据已发现的线索继续挖掘了一段时间,结果意外发现了一座不知名的古城遗址,讲完这个令人惊奇的故事,教师可进一步设问:“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这座城市被埋在了地下 20 米深的地方?”这样使学生对“火山”内容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动和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讲“密度流”时可如此设计导语:二战时纳粹德国潜水艇巧妙地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侧的海水密度的不同,通过地中海重创英国舰队。这样生动有趣内容贴题的故事作为新课导语,妙趣横生,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三 巧设比喻
打比喻就是用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在地理课导语中用一些比喻会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森林的环境功能前,可以运用一连串比喻:净化空气的“绿色工厂”,吸烟滞尘的“吸尘器”,涵养水源的“绿色水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绿色卫士”,调节气候的天然“空调系统”,减弱噪声的“隔音板”,杀死细菌的“防疫员”,保护野生动物的“庇护所”等等,在讲“海洋资源”前可把海洋比喻为“天然的蛋白质仓库”,“乌金的储存库”,“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再如从大气的旋涡引出气旋和反气旋等。
如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用一棵树作比喻,树上的根、茎、叶、花等器官好像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则可用一碗沙子和一碗水的冷热变化用比喻,等等。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课堂艺术的开始——导入中,教师若能设计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比喻仅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精心设计,始终接受课堂内容的制约。
四收集资料
教师经常收集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地理信息资料作为新课导言,能够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欲,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
如要讲“天体和天体系统”一节时,可运用以下材料导入新课;1994 年 7 月 16 日至 22 日,一颗彗星的 21 个碎块连续撞击在木星上,在木星表面留下一系列相当于地球大小的“伤痕”。当最大的一个慧星碎块撞在木星上后,木星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它比地球大得多,碰撞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 40 万吨 TNT爆炸产生的能量,瞬间产生的高温可能接近 30000°C。如果这次慧星碰撞发生在地球上,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及人类 98%遭到毁灭,这个世界将面目全非。
讲“板块构造学说”一节,可引用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作为新课导言:国家东部地壳存在向东偏南的水平运动,速率为每年8MM,国外科学测量发现,北美大陆每天向太平洋移动 0.1MM,跟我们指甲生长速度差不多。这些事实说明地壳时时刻刻在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
总之,用信息资源导入新课,可以导出新意,突出主题,引起注意。
五教具导入
教具导入是利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学生对直观教具比较感兴趣,一幅挂图,一张投影片,一个模型,一个标本,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惊奇和感叹,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地理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信手拿来的小物件,用于新课导入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如讲解地形倒置的成因前,可以演示一根细竹棍,把竹棍比作岩层,手握竹棍两端,挤压竹棍,竹棍变成长弓,弓顶表示背斜顶部(产生了张力),并随挤压力增大而增大,继续挤压竹棍,弓顶发生断裂,这说明挤压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然后教师强调指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破碎被外力侵蚀,而向斜槽部受挤压,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较强,再加上地壳不断隆起抬升,造成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遭受差异蚀,时间一长,背斜顶部成为谷地,向斜槽部转变为山岭。
讲褶皱概念时,可以随手拿一本书或者学生的练习本导入新课。可以把书页比作水平岩层,两手挤压书本,书本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曲,接着说明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叫做褶皱。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借助小教具使学生对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
六 琵琶反弹
在地理新课导入中,把一些入们认为正确无误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琵琶反弹,就可以立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讲“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一节之前,反问学生,“太阳不能从西边出来吗?”一石击破水冲天,学生精神抖擞,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自转方向,眼尖的学生就会发现金星上看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再如在讲“水循环”时,先引用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反问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句话对吗?用哲学的观点看呢?”学生兴趣高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分析中学到了知识。又如在讲“陆地水补给类型”时,可以反问学生,“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井水既可以犯(补给)河水(当井水面高于河水面时),河水也可以犯(补给)井水(河水面高于井水面),还可以互犯(当井水、河水水面一样高)。讲“太阳高度”时可以反问学生:“立竿一定能见到影子吗?”讲“地壳运动”时反问学生:“泰山真的很稳吗?”,如此等等。琵琶反弹,易于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学习高潮。
七 地理数据导入
用地理数据导入新课,可打动和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和教师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活跃和调控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如在讲“可待续发展”时,先给学生列举几个数据: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 240 亿吨二氧化碳,5 亿吨毒气,9900 万吨二氧化硫,4200 亿吨的工业废水;1920 到 1995 年间,世界森林每年减少约15 万平方公里,使世界 25%的渔场遭到破坏,淡水动物减少了45%,海水动物减少了 35%。这些触目惊心的地理数据让学生深切感到人类文明就要毁灭在自己手里,实现可待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科学精确的地理数据用于新课导言,可提示、预见地理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如在讲“温室效应的危害”时,先这样告诉学生: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地表平均温度已在过去 100 年来上升 0.7 摄氏度左右,若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继续进行下去,则地球表面温度将以每 10 年约 0.30°C 的速度增温,到 21世纪中期,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开始前高 1.5 至 4.5 摄氏度。这样会使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若海平面升高 1 米,直接影响的土地将达 500 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 10 亿,耕地占1/3,若两极冰川全部溶化,海平面将上升 60 至 80 米,将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数据,会让学生感到极大不安,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策,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节课运用良好的导语,则是抓住学生的关键,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灵活多样的新课导语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认知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当然,无论选择哪种导语形式,都应当注意:导入不可用时过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导语应追求新意,但不可弄巧成拙。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地理课导语艺术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赏析的意义与方法初探艺术论文05-02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04-30
金属焊接艺术初探04-28
浅谈地理课堂小结的艺术04-30
英语学法初探 论文04-30
地理课与其它艺术的嫁接04-30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04-30
专栏导语04-28
专栏导语04-26
初探幼儿早期阅读论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