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尚书》;文献;历史地理学;农业地理
论文摘要:《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梳理其中与农业地理学相关的内容,从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三方面内容阐述了《尚书》之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继承之功与发轫之功。
0引言
《尚书》这部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在其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一些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的记载,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着重于文字的训话、篇章的分合、真伪的鉴定这些内容,而对于其有着积极的科学意义的农业地理学内容则视而不见。应该说,在《尚书》一书写作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传统农业经历了由茹毛饮血、刀耕火褥到畜力牵引、精耕细作的转换过程中,《尚书》各篇由于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这些文字对于了解当时的农业地理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土地对于人口的承载
中国原始农业从其产生之初就以种植业为解决生产问题的根本大计。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古人通过千挑万选,对适宜作为农作物的野生植物选择和驯化,逐渐培育出基本的宜农作物。从“尝百草”、“播五谷”到“种米粟”,“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趣味和艰难的曲折风险。宜农作物的选择促成了有限开垦的土地对于不断繁衍的人口的承载。
1.1基本生存所需的宜农作物的记载
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足够多的人口,首先就涉及到宜农作物的选择,其产量和质量就是关键的因素。《尚书》中所涉及到的“百谷”主要有谷、禾、翟、秸、柜、米、黍、粟等以及加工之后产生的模(qin)、食、粮、玉食等。例:
百谷(3):谷类总称;《尧典》篇有:“播时百谷”;《洪范》篇有:“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谷:庄稼总称;《吕刑》篇有:“农殖嘉谷;百谷”。
禾(2):庄稼的总称;《金滕》篇有:“禾尽堰,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翟(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由亩,越其罔有黍翟;,《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
米(2):谷米;,其中《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另《益樱》篇有“藻、火、粉、米、漏,敝"稀、绣”。
黍(2):谷物名;《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稠;,《酒浩》篇有:“妹土嗣尔股肪纯,其艺黍翟,奔走事厥考厥长”。
粟(1):谷子;《禹贡》篇有:“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以上是未加工的百谷,古人把这些粮食加工后做成熟食则有:
粮(1):干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食(6):指食物;民食,引申指农业生产;《尧典》篇有:“食哉惟时”。玉食:美食;《洪范》篇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粮(1):食粮;《费誓》篇有:“峙乃粮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另外果树记载有桑、橘、抽等:
桑(1):树名,桑有堪;《禹贡》篇有:“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橘(1),抽(1):水果名;《禹贡》篇有:“厥包橘抽锡贡”。
“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在新石器时代己有粟、黍、稻、麦等种类,其中又以粟和稻种植的时间最早,分布的地区最广。到西周时期已大体俱全了。其中粟和翟又是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z}。在《尚书》中,提到粮食作物,主要也是讲粟翟。例如《盘庚》篇说:‘,’隋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同(gang)又黍、翟”,《酒浩》篇说:“其艺黍樱,奔走事厥考,厥长”,这都反映了黍、樱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2生活和生产所需物品的记载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基本的吃饭,生存无虞了,先民也不放弃对于那些未能驯化的野生植物的利用,用以改造自己的生活。如其对“草”的称谓,计有草、卉、当菱、茨、菱、著茅、藻、麻、桌等。例:
草(6):草木植物总称;《尧典》篇有:“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赤值坟,草木渐包厥草惟舔,厥木惟条”;《洪范》篇有:“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庞(wu)"。
卉(1):草总称;《禹贡》篇有:“岛夷卉服”。
茨(1):茅、苇之类;《梓材》篇有:“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壁茨”。
菱(1):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当菱,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自菱:喂牲口的草;《费誓》篇有:“峙乃自菱”。
除了草以外,《尚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树木相关的内容:乔、干、木、柏、柱(chun)、漆、桑、树、松、条、桐、抽、橘、犀、桔、莫、刊、朴、桔、器、琴、瑟、矢等。
乔(1):高大;《禹贡》篇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柏(3),钝(1):树名;《禹贡》篇有:“钝、斡、括、柏”。
漆((2):树名;《禹贡》篇有:“厥贡漆丝,厥筐织文厥贡漆、枲、絺、纻,厥筐纤扩;。
犀(1):山桑;《禹贡》篇有:“厥筐犀丝”。
松(1):树名;《禹贡》篇有:“岱吠丝、桌、铅、松、怪石”。
条(1):枝条,引申为长;《禹贡》篇有:“厥草惟睬,厥木惟条”。
桐(1):树名;《禹贡》篇有:“羽欧夏翟,峰阳孤桐”。
这些记载虽然与人们的吃饭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农事活动的频繁反映出先民对于土地的开发
通过对《尚书》中记载的农作物的研究,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农事活动的频繁化与经常化,使得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充分。先人通过辛勤的尝试与耕作,合理配置与布局,推广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增肥改土,改进经营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人们付出了有效的劳动,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种,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因此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深刻影响的过程,而一部农业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
2.1农事活动对于壤土的改造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而让土地具有肥力则是人力改造的结果。田地、土壤是关系非常密切的词语,这几个字在《尚书》中多次出现,意义也大致相近,土字共出现55次,田字共出现18次,壤字共出现5次,另外于土地、田地相关的败字在《尚书》中出现4次,堡字出现了6次,苗字出现1次。
从开放的自然系统里看,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由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改变;而土壤通过自身的肥力,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料)以及协调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禹贡》篇中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学,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值、涂泥、青黎和滨海广斥等,同时结合地形、植物和土壤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土壤进行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实验。这种土地分类的级别是到土类,是一种应用层面上的分类。
土:泥土、土壤,《益樱》篇有“惟荒度土功”,就是指治理水土的事;《酒浩》篇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其中土物是指土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土生土长就有了另一层引申义,即乡土的、本土的意指;《召浩》篇有“自服于土中”,土中指洛邑,洛邑在九州的中心,这里面又有土地、国土的意思,进而演化为国土、疆土之意。
壤,《尚书》全书中出现的5次中有4次在《禹贡》篇:“厥土惟白壤”、“厥土惟壤”、“厥土惟黄壤”、“成则三壤,成赋中邦”,皆为土壤之意,另《康王之浩》篇有“敢执壤奠”,是土壤、地里所产出的(物品、农作物)。按李学勤本《尚书正义》的解释,冀州土壤本色为然,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而雍州色黄而壤;豫州只言壤,不言其色,是因为州内之土的颜色不统一、无法概括的原因;九州别定赋税,依据三种土壤而定,因土壤的肥瘩存在差异,故分其壤为上中下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土壤肥力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所以能够根据土地的产出来计算肥瘩的等级,且大略地分为三品,从而定赋为九等,以之为贡赋之差。
万物土中生,所以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十分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如开垦荒原、平整土地、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于是在开垦前的自然土地一旦经历了人们的劳动,就由自然化的土壤逐渐地向耕种化的土壤方向演进,最终成了劳动的产物。土壤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可再生资源,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土壤过程又具有继承性和叠加性,土壤的性质也就多样化,因此古代对于土壤属性、生产力状况等因素的研究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2.2亦苦亦甘的农事活动
为了使农业得以发展,要有相应的农耕活动和农耕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来相,以垦草莽。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对于农事活动的规律性的把握:稼稿、勤、艺、劳、农、后樱、稽、殖、种、侄等文字记载。《盘庚》中直接涉及农业状况者,如:“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翟”。这是盘庚率臣民迁殷后,对那些不愿在殷地居住的臣民训诫的一番话。前者把农业比作结网的大绳,后者则告诉人们:如果农人不去劳作,那就会得不到好的收成。言外之意就是不参加农事活动就会使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稼稿(6):泛指农事;谓生长庄稼;《无逸》篇有:“先知稼稿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稿,厥子乃不知稼墙之艰难生则逸,不知稼稿之艰难”;《洪范》篇有:“土爱稼稿、稼稿作甘”。
勤(18):经常,多次;《大浩》篇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召浩》篇有:“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不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洛浩》篇有:“旁作穆穆逐衡,不迷文武勤教”。
劳(4):劳动,劳碌;《盘庚上》篇有:“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周有黍樱”;《无逸》篇有:“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爱暨小人”。
殖(1):种植;《吕刑》篇有:“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樱降播种,农殖嘉戟;。
锉(1):短镰,引申为割下的禾穗;《禹贡》篇有:“二百里纳侄”。
牿(1):置于牛角之横木;亦指带枷锁的牲口;《费誓》篇有:“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攫”、“散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
有夏一代,秦人见诸记载的农业活动有平治水土、艺稻等。黄河中下游当时由于河水泛滥,排水不畅,地多沮I}IA riz。早期的原始农业遗存多就丘陵阜岸而居。故多见“九丘”、“九州”、“九山”之称。原始农业发生于山麓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缘山便采集,濒水宜渔猎,是初始时期种植作物和驯养家畜的适宜环境。但是进入过渡时期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山麓地带便日显狭促,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就成必然之势。
3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是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的,在传统农业的原始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随后是以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现代西方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则必然会有社会政治、文化、文明的进步。
3.1对于农耕自身规律性的客观认知
先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农耕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也有了从无到有、从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这反映在包、蕃、霭、孽、刊、稿、稽、朴、败等内容上。例:
包(3):通“苞”,谓草木丛生;《禹贡》篇有:“厥土赤值坟,草木见包”、“厥包橘袖、锡贡”、“包呱普茅”等;以上三句皆出于《禹贡》篇,后两句中的“包”字皆为(打成)包裹、包装(起来)的意思,第一句则是草木逐渐茂盛起来了,就好像把整个的山头包裹起来一样;这说明了植被的覆盖和当时人的一种直观的认识。
蕃(1):生长茂盛;《洪范》篇有:“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房”。
睬W:草抽芽;《禹贡》篇有:“厥草惟爵,厥木惟条”。
粟(1):树木的嫩芽;《盘庚上》篇有:“若颠木之有由桑”。
稿(9):收获谷物;泛指农事;《汤誓》篇有:“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秸事,而割正夏”。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节律性,要是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都有各自的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何时播种,何时中耕施肥,何时成熟收获,均有一定的节律限度。超过季节,则生长不良,甚至减产绝收。因此,耕、种、管、收不违农时,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关键。
稽(1):借作“来”,治也,种;《梓材》篇有:“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苗,惟其陈修,为厥疆吠”。
畋(4):本字在《尚书》全书中出现4次,《多方》篇有“败而田”,意为平整田地,按李恩江, 畋,平田,即平整田地以利耕种”。又有孔颖达注疏,“治田之谓畋,犹捕鱼谓之渔”。畋,从支po(手)从田,可理解为人用手持工具平田,是人类的活动直接作用于土壤形成的过程。人类活动作为一个直接的成土因素,与自然界作用于土壤形成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有意识、有目的,因此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和掌握了土壤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利用改造和定向培育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它在受着生产力、生产工具因素制约的同时,还受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
3.2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活动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文明相关的词汇,在《尚书》全书中有众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有:
年、获、熟、秋、有秋、裕、荣、成、大熟、丰、富、赋、饥、艰、贫、灾等。例:
年((26):年岁;好收成;《高宗彤Crbng) }》篇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秋((3):指收成,收获;《金滕》篇有:“有秋”。有秋:谓好年景,秋天有好收成;《盘庚上》篇有:“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稿,乃亦有秋”。
裕((8):充盈;《康浩》篇有:“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成((3):收成;《尧典》篇有:“寅饯纳日,平秩西成”;《洪范》篇有:“百敦用成,又用明百敦用不成,又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大熟((2):成熟,丰收;《金滕》篇有:“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堰,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丰(3):丰厚;《高宗形日》篇有:“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以上与农业生产的字词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也有与旧制度相关的一些消极方面的字词,如赋税和贫穷落后、收成不好等。
赋(12):赋税;《禹贡》篇中记载的对于全国各地的赋税的征收情况:“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充州: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青州: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徐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扬州: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豫州: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百里赋纳总”。
饥(1):饥荒、饥饿;《舜典》篇有:“弃,黎民阻饥,汝后翟,播时百款”。
灾(8):祸害,灾难;通“哉”,语气词;《盘庚上》篇有:“乃败祸奸究,以自灾于厥身”;《盘庚中》篇有:“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微子》篇有:“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今殷民乃攘窃神抵之牺牲(quan)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商今其有灾”;《尧典》篇有:“灾肆赦”;《康浩》篇有:“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告灾,遭(shi)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4结论
综上所述,《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关系密切,一方面《尚书》成书的过程较长,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型时期,其记载有着较大的文献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尚书》所构建的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框架也成为以后封建社会里中国农业经济、农耕活动的大致脉络,承前具有重要的总结性和归纳性贡献,启后具有良好的发韧性和启蒙性贡献。
【《尚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地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尚书04-29
关于《古文尚书》(繁体) - 毕业论文04-30
尚书墓04-29
尚书第04-29
崔尚书挽词,崔尚书挽词张说,崔尚书挽词的意思,崔尚书挽词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尚书命题瓦砚,尚书命题瓦砚徐夤,尚书命题瓦砚的意思,尚书命题瓦砚赏析 -诗词大全03-13
尚书名言名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