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生报名冷热反差大 报考法硕人数居首
报考法硕人数高居榜首 MBA报名人数持续下跌
不久前出炉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报考2005年北京地区院校硕士的人数首次超过20万,比去年增加3.7万。考生报考的专业集中在十大专业。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考生热报的十大专业依次为法律硕士联考、MBA联考、金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和会计学。其中报考北京地区法律硕士联考的考生人数最多,超过1万人。尽管报考北京地区MBA联考的人数依然紧追法律硕士占据榜眼的位置,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降低趋势却是相当明显。为什么法律硕士一直高开高走,而MBA却步步下滑?三大因素导致法律硕士受追捧
从去年和前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北大法律硕士招收了350名,报考人数却多达2319人,录取比例为15.09%;人大去年招收了170名法律硕士,报名人数是2500名,录取比例是6.8%。法律硕士为何受到报考者的追捧?专家分析,就业方向较宽、复合优势明显、考试难度相对较低这三大因素是根本原因。
一、就业方向较宽。据北大法学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北大2001年招收的全日制脱产法律硕士今年毕业,就业去向总体来说都很不错。尽管直接到政法机关的不多,但像政府部门、银行、工商、海关、税务等与法律有关的单位不少,还有的则考取了律师资格到律师事务所工作。“考生之所以热衷于报考法律硕士,还是对它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比较高的预期,尤其是名校的法律硕士。”这位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北大法学院对法律硕士的重视程度很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法律硕士将来毕业求职铺平了道路。
据记者了解,尽管社会上目前对法律硕士的看法不一,但由于法律硕士学习期满、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考试通过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可被授予教育部统一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因此在就业上并不会受到“歧视”。“只要真正学到了东西,就业并不是难题。”一位今年毕业、在一家基层检察院找到工作的法律硕士这样表示。
二、复合优势明显。导致就业前景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硕士的复合优势比较明显。由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含同等学力者),其知识结构是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的通用人才。因此当考生原来的专业与法学结合之后,会在很多领域体现出复合的优势来,比如以前学的是外语,再考法律硕士,在处理一些涉外法律问题上就有明显优势;以前学的是新闻,考上法律硕士之后继续从事法制领域的新闻报道则更专业。
据北大法学院的负责人介绍,北大近来加强了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他们下学期拟从2003级的300多个学生当中选拔出近一半学生来,依托法学院现有的5个研究中心,分别设立金融法、房地产法、财税法、国际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5个专业,划分专业方向,将其与学生以往所学专业结合,改变过去法律硕士不分专业的状态,培养具有明确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三、考试难度稍低。据专家介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与法学硕士学位的区别在于: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分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法律教学、科研和实务部门的专门人才。二者处在同一层次上,各有侧重:前者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共有四门考试科目:政治、外语,使用全国统考试卷,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和民法学)、综合课(含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使用全国联考试卷。相对而言,由于需要背诵的法律条文少了许多,法律硕士的考试难度要比法学硕士稍低一些。文科学生转向比较容易,非法律专业的理科生经过突击也不是很难过关。例如一位本科就读于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的考生就在2002年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此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脱产和非全日制不脱产两种学习方式也让考生有了更灵活的选择。
总之,社会大背景下对法律人才尤其是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是法律硕士受到追捧的根本因素。利益驱动制约MBA良性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看MBA持续低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报名参加2005年MBA联考的人数统计为20926人,而今年具有MBA招生资格的商学院计划招生13000人。也就是说,平均一个MBA名额只有1.6个人问津。根据以往的经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实际参加MBA联考的全国考生有可能下降20%左右。也就是说,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比例有可能降至1.3:1。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2005年MBA联考的招生院校已增加至89所。打个比方:如果住店的人都减少了,而开店的却越来越多,这种反常的现象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玄机呢?MBA教育背后的动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问题一:生源明显减少,为何招生院校还在增加?
如果倒着往前翻看历史,2002年可谓是一个拐点:2004年报考MBA的有35777人,2003年是44157人,2002年则为49614人,这也是目前MBA达到的最高峰。此前的三年,国内报考人数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而接下来的这三年却几乎以同样的速度递减。
某些迹象也在昭示着这种寒意:一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大学MBA中心负责人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2005年MBA将不再接受第二志愿考生。这意味着那些对自己考试把握不是很大的学生,将不得不首选这些学校。10月26日闭幕的2005年MBA入学面试改革研讨会上传出消息,2005年MBA联考面试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成定局。专家分析,2005年MBA联考,笔试难度有望进一步降低。
本来就少的生源,招生院校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而即使是这么一个看上去正在逐渐缩小的蛋糕,还有不少人想把刀伸进来切上一块。究其深层次原因,利益驱动才是根本:1997年国内学校普遍收费为3万元人民币,但是,2004年一些名校就将其拔高到了近9万元。截取一个中间值约7万元,假若一个学校能招来300人,其年收入则可达到2100万。
这还只是第一步,有了MBA才可能申请到EMBA的办学资格,而后者才是整个项目中赢利的大头。以每个EMBA学员收费20万元计算,150人的规模年收入可达到3000万元。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创造大量的精英富裕阶层的校友,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潜在财富,这一点在学校高层眼中更加值得期待。
■问题二:MBA牌照能否放开?
如此就不难了解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将MBA教育授权申请书递交到教育部的案头。MBA教育授权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西方的舶来品。1991年,教育部首次在清华、人大等9所高校进行MBA试点开始,就一直由教育部门作为教育资源定向分配给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校。在此后的几年间,教育部共发放了64张MBA学位教育的牌照。而中国的大学数量在3000所左右,相对来说,MBA牌照仍然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
市场规律告诉我们,竞争是降低价格最有效的办法,而垄断只能使价格居高不下。面对MBA教育高昂的学费,有人建议能否更多的高校取得办MBA的资格,让市场来降低价格、优胜劣汰?这对于那些一直想进入这一门槛的高校,尤其是一些民营高校来说当然是好事。“高价请老师,这本是民营高校的长项。况且,我们还有非常灵活的市场运作经验,比之体制内的高校来说,丰富得多。”北京的一位民营大学校长如是说。
但这显然只是一厢情愿。教育部高教司一位官员在非公开场合表示,目前的MBA名声已经不佳,现存的高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更别说民营高校了。而一旦大幅度降低准入门槛,MBA就形成了批量化生产格局,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胎:在MBA牌照紧缺的情况下,很多短期内申请无望的高校通过设立相似的培训项目招揽生意。有的甚至面向偏远地区的城市招生,收费只有正常MBA的一半甚至更低,提供一种纯经济学的教学方案,而不是MBA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
■问题三:MBA到底该不该赚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善利教授认为,中国现在MBA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有一些机构参差不齐在办MBA,这将会败坏中国MBA的名声。他认为应该给办MBA办得好的学校更多一些自主权。朱教授同时强调,MBA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去读的。
现状是,来自国外和民办院校及机构的高、中、低端MBA培训一方面引发了内地MBA培训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争夺了部分MBA院校的生源。与此同时,不少商学院所在的大学却往往把商学院当成是提款机,总想拿走些什么,而不是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MBA项目的“趋利”意识。而事实上,商学院的发展却是缺钱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李兆宏说:“能够代表一所商学院水准的只能是MBA教育,而且真正的MBA教育是不能赚钱的,即使哈佛也是如此。”专家认为,对MBA教育价值的“过度开采”,是造成目前国内商学院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什么时候MBA不赚钱了,中国商学院的教学质量也许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中国大学网考研频道。【研究生报名冷热反差大 报考法硕人数居首】相关文章:
2016考研报名报学硕好还是专硕好?04-30
研究生报名人数有升有降 专硕增长约一成04-30
2009-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04-30
2014专业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明显04-28
2010年考研 你要报考法硕专业吗?04-30
报考法硕前必须明白两件事04-30
报考法硕前必须要确定报考的学校及专业04-30
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与报读时间有区别04-29
考研报名结束 2013考研报名人数预测05-06